读后感怎么写:如何才能写好?
读后感一向被认为是读书消化的最有效手段,但很多人写读后感,似乎读完一本书只写一篇读后感,对于一个作家一辈子就只能写几本书来看,我们读的未免有些简单和轻率,一本小说可以说作者会把自己能表达的思想和人生经历,都揉搓进小说里,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作者独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因此一篇真的太少,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显然有点浪费资源,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从读书就是和作者交朋友的角度上看,我们还没开始了解他,就草率的结束了段伟大的友谊,他还没开始和我们倾诉心里话,你就把他冷落到书架上了。
下面我简单的概括一些读书笔记怎么写,我现在能想到的首先是[概括型]:就是读完一本书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但在写这些之前,首先要把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这些来龙去脉的内容,要有选择性的进行铺展,目的是为了表达你的那个深刻部分,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内容的概括,首先是便于自己记忆,或者给别人看,先了解一个大概内容,不然无法衬托你的感受,感受需要环境,你的文本概述就是环境,这个环境你要有选择的陈述,因为一个环境有些是基本的要素,如空气这些你就不要赘述了,你所要描述的是可以衬托你感动的那部分内容,其他的可以暂且搁置,放在其他文章里做铺垫。
还有一种就是[微观型],就是以微观,或者横切面的角度去展开内容,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人经常写一些读书感受,题目常说有《为什么......》,这就是以微观的角度去解读,去记录,因为你你看小说,总要遇到一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他的命运会这样等等的问题,会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你就单独记录和分析,就以“为什么”的形式展开讨论这个讨论,同时对过去的小说加以利用,与之融汇贯通。
这些为什么你要通过文化领域、伦理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多方面探讨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个为什么总会与伦理有关,或者与文化影响有关,或者与社会有关,当然也可以以你主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你的分析不需要去参考别人认为对还是错,这仅仅是你的思考,文学没有标准答案。
还有就是[分析人物],这里主要是分析人物的命运,一篇文章拿出-2个人物作为分析主体,进行全文的关于他的内容整理,然后进行分析,如从“性格决定命运说”来分析,还比如从“他的发展经历”讨论对我们的启发等等。
还有就是[揣摩作者意图],其实文学作品,通过作品的表象和意象来揣摩作者真实要表达的一些东西,每本书除了读者自由发挥的所谓第二次创作的部分以外,还有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这个是我们上学时主要学习的,只是当时把这个列为重点去分析,有些单一化,死板化,我们在这也可以拿出来单独进行讨论。
综上所述,仅仅这些就包含有几个层面的内容,如果不按这些全部思考完、解读完,这本书说明你还没看完,仅仅是走马观花的读书,也是相当于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如果按这个方式你可以更好的积累,当读到一百本左右,那基你你就会手到擒来随便捻一个话题,读后感www.simayi.net就可以说上大半天,但如果不这样细读,既是你读了几百本,也许还是不能做到下笔滔滔不绝,每次读完一本都会增加了一个典型性人物在你脑中,在后面的融会贯通中,可以加以提及、利用、对比。
很多人去学什么写作课,我虽然不否定,但我觉得用处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至少很多作家不是学出来的,文学本来就是和科学相似,是在不断的突破过程中产生,没有说按照某一个框架写就能把文章写好,那是文学快餐化,在阅读的过程中,边写边读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模式和风格。
你要做的就是看看你的文章,别人能不能读懂,自己写完一篇之后,自己读一遍,看看哪里、哪一句意思不好理解,因为自己想的和你文字表达出来的其实是不同的有差异的,这中间有一个想象的读者化问题,你的想象和读者的想象要尽可能的一致,就需要你在文字上细心打磨,有时自己心里明白,但文字在别人读的时候却不是和你心里想的一样,这是当下最主要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在读自己写好的文章时候,有时段落甚至是文字间陈述、铺展的位置都要不断的琢磨。
首先琢磨其中的意思表达,这一层你觉得没问题,那第二层就是优化布局排列,让人读着有一种起伏感,不能一直让文章处在低潮,这样读者就会没耐性,中间把你要表达的内容思想分两三次的依次递给读者,就像上菜,先给他们一个小菜品着,结尾部分上硬菜这样,不断的琢磨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然就会发现其他作者的内容里也有这些细节的存在。
你可以进行对比参考,有些文章结构有什么“总分总”那个总就是一道菜,头尾两道菜,读者吃起来就会觉得舒畅,感觉有层次感,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结构美,有时你也可以像带着一个朋友参观一个地方一样的去铺展内容,到了某一个地方上一道菜,一直到结局,这也是一种结构,针对你内容不同,选择性的在结构上进行调整。
检验一本书你读得好不好,读的透不透,就看你写出来的读后感怎样,要不是写的不好,要不就是读的不好,自己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学会一点点理论常识就能得到长足的进步,而是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相互关联,不断的通过融会贯通进行消化,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点点启示。文:饼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