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谦逊——《今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论谦逊——《今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关于“谦逊”,赫老师在书中第三部分讲得非常开心:虽然我的犹太同胞在人数和实际影响力上有所欠缺,但讲到无所忌惮。厚颜行事,绝对不落人后。批评自己的民族总比批评其他民族来得礼貌,因此我以下将以犹太教为例,说明这种自以为是的论述有多么可笑。

至于世界各地各个族群部落的大话,就留给世界各地的读者自己来戳破了。本来呢,除了拿韩国人处处“申遗”来抨击一下,我还想依仗自己客居武夷山七年的经历,找段“武夷岩茶”的【大话】来戳戳的,后来想想——这不就是在“自以为是”么......

于是,试着换一个与赫拉利不一样的角度,看看这种认为“地球就是绕着自己转”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希望通过正反夹攻,让自己多一种认知,多一种选择,不要因为拿着锤子,就把一切都看成钉子。

熊逸在《佛学50讲》中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他说:念佛也好,向上帝祈祷也好,难免会有无效的时候,甚至无效的时候会比有效的时候更多,但为什么信众还是信心饱满呢?

论谦逊——《今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jpg

熊先生的分析很特别,他是从介绍“消解认知失调的技巧”开始的。认知失调理论是里昂·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在1950年代提出来的,它的灵感来自于1934年在印度发生的一场大地震。不仅劫后余生的灾民们,还有不少震区以外的人到处散布谣言,说这次地震并没有结束,马上还会有一场更大的地震发生。

让费斯廷格困惑的是,这些人为什么要自己吓唬自己呢?后来他有一点想通了:他们之所以散布谣言,并不是真的为了吓唬自己,而是给自己当下的恐慌感找一个貌似可靠的理由。这样就可以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震后的恐慌感并不是毫无来由的。

这就意味着,人们为了避免或减弱认知失调,总会给自己的心理、行为或态度找一个解释。如果找不到解释,心里永远都不会踏实。读后感·那么对于祈祷的失效,从个人层面上看,如果你没能挺过灾难,当然就不会有机会来反思这个问题;如果你活下来了,同伴都死掉了,这会大大增强你的信心,并且把同伴的遇难理解为他们不够虔诚。这种心态会出现在很多的灾难幸存者身上,所以被称为“幸存者偏差”。

人心永远需要一个着落,一根稻草也会成为溺水者的珍宝。而积极、强烈的心理暗示,哪怕它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也确实更容易把人带向他所期望的目标,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暂且放下“偏差”、“效应”这样的概念标签,只说所谓的“不谦逊”,也确是有原因的。在谦逊的另一面,有着丰富的生态,“好奇心”、“开放”是我能想到的入口,也是自己过去七年,慢慢地从一名观光客,到候鸟,再到茶商的践行逻辑。

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就事论事的激荡讨论,还可以延展深思。《今日简史》是这样的,日月東西的茶也是。作者:苗东青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