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2000字

谈谈《思考,快与慢》中与炒股有关的内容吧,显然只是挂一漏万的举例而已。您需要了解,大脑有两个系统。系统1是自动、无意识的直觉,系统2是有意识但经常很懒惰的理性系统。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动物本能遗传的结果。

(1)直觉可能是错觉。只要某个信息更清晰、有韵律,又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就会被人信服。这可能是广告背后的道理。类似地,股票代码朗朗上口,其回报率也相对较高。仔细看看会发现,A股的股票代码中最后一位为4的股票更少。当年“匹凸匹”改名的事儿,让人啼笑皆非,这下好理解了。

(2)因为喜欢,所以认同。我们对一件东西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观点。有时候,就会出现选择性偏差,会自我求证。你喜欢某只股票,可能就只看到说它好的,负面意见都被忽略了。

(3)光环效应。这个已经久为人知了,像爱屋及乌。但是,贵州茅台大涨的时候,其他白酒股都该涨吗?青岛啤酒呢?板块联动,可能就是那个“乌”。

(4)锚定效应。大意是参照框架会影响评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实验是,让人猜测(而不是准确计算)从1连乘到8,和从8连乘到1的乘积,结果居然大不一样。前一个较小,后一个较大。商场打折就是用了这一招,先标个天价,再狠狠打折,你就觉得赚翻了。股市上,高送转是类似的。低价垃圾股,并不比高价绩优股好。

(5)可得性偏见。我们总觉得,空难等比日常的汽车交通事故更可怕。原因是它容易成为话题,媒体关注度也高,信息的“可得性”高。没有被讨论的事情,就被自动忽略了。热门股和冷门股相比,直觉是前者更赚钱,实际则相反。“眼见为实”让我们过度重视已见,却忽略了未见之实。

(6)夸大小概率事件。一听说某人炒股大赚,就以为大家都能大赚,却不知道还有很多炒股没赚甚至大亏的,还有很多输钱却“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用条件概率的术语来说,还记得P(A|B)=P(AB)/P(B)吗?赚钱的人爱到处显摆(证明自己的高明),这是P(A|B);喜欢到处说(P(A))、并且赚了钱的人,相比就少得多,这是联合概率P(AB)。误将较大的前者当成了后者,就是忘记了炒股赚钱的概率P(B)其实很小,也就是大家爱说的“一赚二平七亏”的现象。卡尼曼的书中,没有用公式,但其实把P(B)叫做“基础比率”。人们倾向于忽视基础比率,忽视分母。

(7)偏爱因果关系。许多现象之间本来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人们总是喜欢具有“连贯性”的世界。于是就有了吉凶之兆,误将随机的统计信息当成因果规律。比如,哪边眼皮跳。上一条是以点带面,这一条则是错误地由面到点。如果上次在某个随机事件A(比如老天下雨)发生后,你炒股赚钱了,会不会每次就期待A再次发生呢?与此相关的是均值回归的统计现象。同样建议我们远离热门股。

(8)后见之明。这是一种结果偏见。在事情发生以后,就觉得之前的迹象如此明显,就像自己早就知道一样。

(9)过度自信或乐观偏见。自己总是对的,错的一定是别人。有则段子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买入股票时,都觉得卖出的人是傻瓜;反之亦然。

(10)损失厌恶和处置效应。卖出被套的股票,是确认损失,承认失败,所以内心十万个不愿意。而过早卖出有浮盈的股票,则是对失去收益的恐惧。

(11)禀赋效应。拥有的,就是好的;就像“自家的儿子是最乖的”。有人说不要跟股票谈恋爱,正是要克服这种偏见。

(12)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人们过于关注痛苦与快乐的峰值和终点,而忽视中间过程。所以,只要最后赚了,煎熬很久也在所不惜。鸡汤文所强调的“活在当下”,就是提醒我们克服峰终定律。

总之,心理学中揭示的人性的特征(很容易成为弱点),令人深思。克服由遗传带来的劣根性,包括恐惧、贪婪、傲慢、偏狭等,非常困难。有时候,真的需要“怀疑人生”。看财报,或许可以增加一些理性,但对于在股市上赚钱还远远不够。更何况,财报反映的是公司业绩和质地,并没有股价所对应的估值高低的信息;更何况,在一个充斥着泡沫、甚至骗局的市场上,价值投资即便有效,也会大打折扣。

另外,还有3本2018年出版的书,也值得一读。作者理查德·塞勒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