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在二十九岁时所著述的一本东西方文化比较著作,也是他部分的演讲集。我最初看这本书是源于我系邓俊辉老师在“人文清华”里推荐书目里提到这本书,遂借来拜读。

身处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迷茫。列强凌辱的时代所去不远,老祖宗几千年的国粹和文化,也越来越被恨铁不成钢的知识分子所诟病和摒弃。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一群西方文化的拥护者,批孔反儒,主张从语言、文字到风俗思想全盘的西方化。

年轻的梁漱溟,以研究佛学出身,对待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说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我们先说这个问题是个很紧迫的问题,并非是个很远的问题,可以俟诸将来解决的……于是大家都传染了一个意思,觉得东西文化一定会要调和的,而所期望的未来文化就是东西文化调和的产物。

【《东》P11-P13】

也就是说,梁漱溟并不觉得西方化完全的好于东方化,甚至怀疑东西调和的可能。在他的观点下,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两者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再探讨西方化的可能和利弊。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jpg

首先声明的是,这本书的后面若干部分是梁先生讨论西方化和东方化的可能,这一部分据梁老自己描述都是“晚年看来颇多幼稚,不忍卒读”,而我也没有细读只是略看,所以读书笔记的重点放在前面梁漱溟对于中国、西方、印度三方文化和哲学的分析和比较上,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和要义。

梁先生首先提出了几个其他的同时代对于东西文化的见解,仅仅是只言片语,已然打开了思路,例如

前三四年只看见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做了一篇《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大要以为东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于静,西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动。

初次读到便觉得惊艳,后面的解释里提到大抵意思是:西方总认为这一切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各种动态平衡、热力学观点、民主势力的此消彼长等等),连主流文化里的艺术等也倾向于较为奔放而动感的那类,而东方文明则向往一个绝对的统治,在调和与一种【静止的】平衡之间达到最佳。故东方人倘若此本性不改,则西方化则不能成功。(这也是梁所接受的质疑东西调和的根据之一)

不过其实这里我有点不同的意见,中国人的观点也不是静止的。其实,从周易里强调“未济”的变化无穷的哲学起点开始,中国文化哲学在辩证否定、形式转化等方面其实一直走得很远。反观西方自古希腊开始的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理型世界等,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才是永远望着那个虚无缥缈的、静止的世界而去。这种动态的、不停止的文化特质,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

书中还提到了另外的几个西方化的定义,如王壬秋“工商之为耳”、Civilizationof Power、笃信力量和征服自然等等。梁先生分别加以评述和赞美,但是全部转过来批评一句“仍有未尽心处”。它们或是缺乏文化之独有的精神,又或是没有展现出“更深刻更明醒的共同源流”。

而梁对何为西方化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产生的“Democracy”和“Science”为异彩的文化。

以此为基石,梁开始完全展开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探讨和比较。其中,向前要求的意思是说,当西方文明面临欲求、短缺甚至即使是安定等等的状态下,他们的观念永远是一味向前、去求取、去扩张、去挑战的,即使是他们的语言文字,也是字母越接越长,而不是像我们在有限的方格里笔画越堆越多。从探险到航海,再到后来的“星球大战”,这种一心向外向前的观念贯穿在西方文化始终。

这种一味向前求取的精神,是截然与东方——也就是中国和印度对立的。梁漱溟说,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是“求得个人心境与外部的一个调和”,而印度则是“彻底放弃的、一味向后的追求精神”。大致说来就是,中国文化总归是自足的、自得的,没有西方截然m.simayi.net的主客两分的思维范式和对立感,总觉得个人与外部是统一的(也就是天人合一);而印度文化哲学则几乎彻底在俗世失去念想,认为生活即是受苦,大乘佛教里的苦行、禁欲、转世,都是推崇来生的那片极乐净土,而在实际生活里完全一任向后而回避需求。

而后,梁也对民主和科学两大西方的核心精神作了阐释。事实上,这也和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主,是一个中国走过帝制之后一直呼唤的理念,而它也正是西方政治、社会思想的核心。令人惊奇的是,梁漱溟在书中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当头泼了一桶冷水,他说:若要提民主,则要看自由和权利……然而中国人的意思里,第一层便是有权、无权打成两截;第二层便是有权的无限有权,无权的无限无权。

这无限两个字很重要,中国人是全然不理会这“限”的,“权利”“自由”这种观念不但是他心目中从来所没有的,并且是至今看了不得其解的。他所谓权的通是威权的权。对于人能怎样怎样的权,正是同“权利”相刺谬的权。西方所谓权利、所谓自由是要严“限”的,他却当作出限与不限了。于是他对于西方人的要求自由,总怀两种态度:一种是淡漠得很,不懂要这个做什么;一种是吃惊得很,以为这岂不乱天下!

【《东》P48】

如果说前面看的时候感觉是惊艳的话,那么看到这里只能用震悚来形容了。在人群意见的洪流中很容易迷失主见,但是桀骜不驯的梁漱溟却一下子戳中了中国人的脊梁骨!人人都在为民主奔走呼号,但是人人却又都不明白为什么改革、革命等等追求西方民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失败。

记不清哪一本书里孙中山其实感叹过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国看起来是不自由的,但问题却恰恰出在中国人太自由上”。小农社会铸就的民族品性,使得在社会组织上,其实人民是不愿意担起太多与权利相对应的义务的。他们不是要那种白纸黑字之外构建起的自由,而要的是那种全然放弃所有条框、一任自己懒散放纵的自由。即使因此他们会上交诸如民主决策等等的权利他们也不在乎。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东交民巷划归租界管理之后,随地大小便在罚款和手枪的威吓严管之下被根除,居住于此的老北京市民也觉得环境好了不少,可是之前在自己人手里管理时,正是这群市民们,普遍一副“怎么还管老子拉屎撒尿”这样的态度,使得问题拖沓很久。这正是中国人自己骨子里的劣根性,使得他们担负不起民主之后,那大量下放的自我管理、决定的责任和义务,却只能自己一边埋怨不自由的现实、一边继续做着懒散的事情。

另外一个梁漱溟戳得我眼睛和心灵都刺痛的是中国的科学。他更是一语道破中国科学的问题之所在是:中国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科学、技术都是一个如同手工业一样的个人手艺,需要保密。且在学术上,传统文化务虚而不务实,凡事必须说到玄乎其玄、不可端倪、不可分析证伪的程度,才能够令人满意。

“中国人讲学说理必要讲到神乎其神,诡秘不可以理论,才算能事”

除此之外,有关科学的探讨精彩的段落还有:

“大约在西方便是艺术也要科学化;而在东方科学也要艺术化”

“玄学总是不变更现状的看法,囫囵着看,整个着看。就拿那个东西当那个东西看;科学总是变更现状的看法,试换个样子来看,解析了看,不拿那个东西当那个东西看”

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有九章算术、赵爽弦图和杨辉三角,却没有产生微积分、勾股定理和组合二项式的完整理论。事实上,逻辑的方法本来就是西方文化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的屈服和众多原始的想象,使得精确分析的逻辑思维实在难以无中生有。这一点不止中国,众多东方文化均不能免俗。

总结:梁漱溟在文中怼遍众多学术大师,书名也起的十分之大。不过读完之后细细深思,发现梁的确是有其洞见。这本书也促使我后面进一步借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渊源。作者:宜城漫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