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硅谷钢铁侠》读书笔记
如果早十几年,我会对这种类型的传记趋之若鹜;但如今,我通常是不会去读的。所以,这书2016年出版后经常放在各书店的畅销架上,我却没有看的欲望。
这次是有个北大出身的女同事推荐,而且为了打消我的顾虑,她特别提到这本书虽不是自传,但总算是作者独家特许60小时直接访谈真人本尊的成果,并非“攒”出来的。2月初,“重型猎鹰”火箭发射成功,全人类振奋,周边许多小女生提起马斯克来也是一脸痴汉状。本着对睿智女同事的尊重和积极融入90后的信念,遂开始读它。
结论是:如果读了,也不能说没有收获;如果未读,我也不是太推荐你好好读。找几篇关于马斯克的数千字的报道来看看,大概也能达到读这本340页的书的绝大部分的效果。
这么说吧,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其实是中信出版社叫来站台的大拿们写的几篇“推荐序”。那几位大拿诸位想必如雷贯耳:罗永浩、王小川、周鸿祎等(至于是不是他们本人写的,恐无从考证)。我想,这些推荐人所仰慕的,大抵是埃隆马斯克本人,而并不是书。作为传记,主人公精彩和书精彩明明是两回事,不过出版商却愿意使之混淆,并且通常能够得逞。此书(作者:阿什利·万斯)作为传记的平庸之处在于,就算有了许多细节的描述,但并没有离开大多数传记作品歌功颂德、流于表面的窠臼。
埃隆马斯克本人当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牛人,我自己也非常佩服。或者说,我即使批判他,那也只是因为我不能成为他那样的人。以他履历而言,任何人只要能做出其中的一段就足以在江湖上扬名立万,而他却是在几个不怎么强相关的领域(注:书中的“统一场”理论认为,那些业务都是相关的。好吧,万物都有关联)都做出了卓越的成果——PayPal开创了电子支付,而且“养”出来一群在硅谷互联网的四处开疆扩土的高人;SpaceX把火箭发射成本生生拉低到对手1/10的水平,让地球与天空低成本运输成为可能;特斯拉搞到成了高端电动车的代名词,相当于iphone之于手机;太阳城搞太阳能据说也是“掌握核心技术”;还有那些丧心病狂般的、听起来就基本像是忽悠老百姓的火星移民计划、超级高铁......
怎么看待一个精彩的主人公和一本平庸的传记呢?就好比一本小说的主角少侠分别学成了九阴真经、葵花宝典、吸星大法和独孤九剑,分别和任盈盈、陈圆圆、温青青谈了恋爱,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全庸而不是金庸。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一、天才是不可模仿的
正如我们年青时候看金庸、古龙,不知不觉会把自己投射到天赋异禀的主角上,仿佛是自己在行走江湖;看牛人传记的时候也会有这种“吸食精神鸦片”的感受。但是,现实中的凡人千万不要想着模仿天才,千万不要以为“马斯克就是这么干的,我也可以这么干”。至少要那么干之前,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斤两:
1、有没有一个“冒险精神无穷无尽”的家庭?他爷爷主业是按摩推拿,然而玩票开飞机,后来和他奶奶成为唯一驾驶单引擎飞机从非洲飞到澳大利亚的私人飞行员。当然最终老头还是没有战胜蓝天,72岁开飞机降落时一不小心撞电线杆身亡。这爷爷奶奶还玩票射击,是赢得过全国冠军的“神枪手”;又玩票汽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概50多岁了老两口了!)开普敦到阿尔及尔的拉力赛中甚至干掉了福特车队的职业选手,成为冠军。他妈妈,是个美女,“南非小姐”,未成年就做模特四处走秀,60岁还作为时尚符号登上ELLE杂志封面。他爸爸,是个优秀的工程师,在他童年时期就带他游历了全世界开阔眼界。他的若干堂兄们,和他有些类似,既是技术控,又是走街串巷兜售产品的好手,长大以后他们成了商业伙伴。
2、是不是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似乎就书不离手。每天看10小时书是家常便饭。如果是周末,他可以一天读完两本书”。少年时,“当南非还没有人知道计算机为何物时,他已经迷上了计算机科学”。上大学同时拿了宾大的物理学和商业管理的学位,当然,他斯坦福研究生的学历可能是造假的。
3、有没有大脑的特殊构造?不知道算不算文学化处理,反正书里面说马斯克的大脑构造有异于常人,相当于分别具有“图形处理芯片”和“计算芯片”。其坏处呢,一是从小容易发呆,别人以为他“傻”了,其实他大脑里面正在进行大量复杂运算,对眼前的东西视而不见;百家笔记网(www.simayi.net)二是分不清楚现实与幻想,容易把科幻故事当做可实现的目标。其好处就多了,一是“过目不忘”,二是超强的思维分析能力(书里说他不喜欢作笔记,靠大脑就能够把头天想到的几百条对新车型的意见清晰说出来),三是从小就具备抵抗外界干扰的方法,专注于某项任务。
4、有没有极强的动手能力?搞火箭和汽车并不是会写程序就行,对工程、材料、太空技术等都需要专业知识和敲敲打打的操作能力,甚至是设计美学。“至于马斯克是怎么成为设计专家的这件事让我一直迷惑不解”,书中最后归结为可能是他的“刻苦勤学”。
5、是不是工作狂?身体够不够棒?平均一周工作90小时是标配,每天工作16小时是常见的。每周分配给女人(老婆或者女朋友)的时间是10小时(所以总是在离婚)。没有个好身体根本扛不住。
6、是否足够耐压?他搞的这些产业,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行业嘲笑的对象,而且经历过多次几乎破产的窘境,“大多数时候都是失败者”。无论是舆论还是心理、生理、金钱的压力,都足以压死人。
7、是否够冷酷?他对待员工和看待一把改锥没什么区别,就是认为你有用的时候,他能对你三顾茅庐;认为你没用的时候,立刻让你扫地出门,不论你如何忠心耿耿。
8、有理想主义吗?尽管他后来赚了很多钱(这可能是现在大多数人崇拜他的原因吧?),但是他好像确实并不是特别为了钱去做事业,否则他早就“财务自由”了,完全没有必要去冒险搞后面那些倾家荡产的创业。而是把钱作为一种手段去实践他那些在外人看来荒唐的梦想,比如:火星移民。理想主义的力量,永远不可低估(不相信的同志,可以去国博看看“复兴之路”展览)。
9、有明星老婆和一堆孩子?他其中一位夫人是英国知名电影演员;他至少有5个孩子,双胞胎加三胞胎。
如果个人不具备这些禀赋,就别盲目模仿天才。比如,天才的那些“臭脾气”会让周围的人又恨又爱又崇拜,而我们的“臭脾气”可能会搞的众叛亲离。不过,成功有些共性,天才的一些动作我们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二、天才的一些动作可以学习
1、荟聚第一流人才。那些成就都不是马斯克的个人成果,每一次创业,他的运作模式都是想方设法聚集该行业里最顶尖的人才,组织他们搞出最优秀的产品。为了从名校搞到有能力毕业生,他会跑到宿舍里面去游说;为了从别的公司搞到骨干,他会口吐莲花把渺茫的设想忽悠成改变人类命运的梦想。创业领域另外一个大拿彼得.蒂尔对埃隆马斯克的评价是“印象最深的是马斯克发现人才和招揽人才进公司的能力”。总之,在一个牛人的背后,有一大群同样很牛的人。
2、技术和商业的结合。这个容易理解,比照人们更熟悉的乔布斯就行。那几个行业即使是看起来比较“冷门”,其实同期也有许多卓越的创业者在辛勤耕耘,马斯克的创新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创新,只不过总是有人胜出,有人败北。特斯拉成功了,而同期的若干个电动汽车公司却破产了,一将功成万骨枯。马斯克的高明之处,是抓住了“痛点”,比如火箭的“成本”,电动汽车的“在各方面都不妥协”。
3、强有力的执行、实施。创业者们的想法都挺好,可是能够真正做下去的并不多,马斯克的长处就是能够做下去,即使在“专家”也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就自己学习、自己动手解决,“全情投入你的工作直到事情搞定”。
4、善于学习。比如,为了搞火箭,他几乎是从0起步,自学成为火箭专家,主要方法是看书、问专家、边干边学。
5、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那些关于人类命运的不着边际的理想,既要能够忽悠别人,还不能自己把自己忽悠了。忽悠过的事情,还能够找到落实的方向和路径。
三、有些问题值得思考
马斯克的故事,除了是一个天才的创业故事,还带来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该迭代还是原创?互联网的“迭代”思维,几乎成了思考问题的标准模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好方法。但是特斯拉电动车的成功之处就是它没有造车的“历史包袱”,但福特、奔驰等巨头小心翼翼改革汽车的时候,总是不能脱离在原先的“大厦”上“迭代”的思路。反而是特斯拉从头就是新的,没有了内燃机,机械装置变得极其精简,维修和升级也大多数通过软件远程操作就可以;刹车是靠发动机转向的“再生制动”方式,取代刹车片,减少轮胎摩擦损耗,成本大大降低。有时候,基于有良好历史基础的迭代发展方式,往往倒成为前进的包袱。
2、自己干还是找分包?我们同样天经地义认为,现代工业要搞社会大生产,最好自己研发、设计,而把其他制造环节外包出去。但SpaceX火箭和特斯拉汽车却是反其道而行,自己研发和生产了大多数的部件。有什么好处呢?火箭的例子是,自己搞的东西比市场上的便宜很多,极端的情况是有些部件只需要市场上的千分之一价格,所以最后SpaceX火箭的成本远远低于市场。电动车的例子是,奔驰“如果要改变油料表的外观,就必须联系地球另一端的供应商,并经过漫长的审批流程,可能要花上一年”,而特斯拉如果想要“在仪表板上都印上复活甲兔子的图案”,“几小时内就能看到所有成品”。在智能制造的年代,也许自己多干点才更有竞争力?
3、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定义习以为常的需求?有些专家认为“真正有突破性的理念比过去更难出现,因为我们已经挖掘出了大部分的发明”,但是有没有可能重新定义需求呢?比如特斯拉汽车,尽管也有人认为那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新,但是也有人对其给予极高评价。“ModelS改变了交通的一切。它是一台在轮子上运行的计算机”,这是另外一个牛人CraigVenter说的,他是第一个破译DNA的科学家。Craig在本书中被引用的另一句话是向马斯克谄媚的肉麻语言“埃隆是为数不多我认为比我更有成就的人之一”。也许将来,车子不再应该是车子、房子也不再应该是房子才是科技进步的方向。
4、来“软”的还是来“硬”的?有人说“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字发牢骚的玩意儿”,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几乎全都扑在了互联网上,说起创业,大家谈最多的也是互联网,对于实业产品的“硬”创新重视并不够。“轻资产”创业乃至“PPT”创业似乎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成功之道。但是在引领人类向前的工业领域,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并非技术进步的全部,甚至并不是大部分。SpaceX火箭、特斯拉汽车、太阳能、超级高铁等项目,都是以“硬”产品、“硬”创新为主导的成功案例。从“硬”处着手,或许是大家考虑创新的一个新领域呢?
5、管理别人还是亲力亲为?大多数时候人们批评管理者不称职的一个原因就是“管得太多”、“参与太多”。可是埃隆马斯克的风格从来就是“亲力亲为”,啥事都要发表意见、插上一竿子,不管是进入火箭领域还是电动车领域,他都自己学成工程专家,而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懂管理、不懂业务的CEO。员工对他的评价是“事必躬亲并且无所不能”。创业时候天天和员工工作在一起不足为奇,到了他成为百亿富豪后,也依然会“趴在地上,从轮轴向上仔细检查”,但谁也不会怀疑他的领导力。
最后,说一个很重要的事。如果遇到像埃隆马斯克那样的老板,要不然你就趁早走人(“埃隆这个人特别难伺候”,“让人感觉反复无常”);要不然你就做个死心塌地的迷妹,千万不要去和他对着干,书中和他对着干的几位高管,不管他们曾经多么亲密,最后都“死翘翘”了。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向他提加薪的要求。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玛丽是他最铁杆的贴身秘书,“十多年来,她把自己的人生贡献给了马斯克”,差不多就是《钢铁侠》里面托尼.斯塔克与贴秘“小辣椒”的那种CP。由于整天奔波于洛杉矶和硅谷,又天天加班,玛丽提出加点薪水。马斯克让玛丽放假几星期,他会承担玛丽的工作,看看能有多辛苦。玛丽休假回来后,马斯克说不再需要她了,而找了他的助理的助理来替代了玛丽的位置。忠心耿耿的玛丽就这样被抛弃了。你能想象托尼.斯塔克解雇“小辣椒”吗?作者:曾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