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读书笔记800字:
实践理性在其真正含义上的最好的发展阶段,是人使用理性所达到的最高峰,也正是人与自然最显著的区别。这种最高峰正是斯多噶派智者所追求的理想,也如同罗素在其哲学思想理论中发生与本质并不是讨论道德,而是一门追求理性生活的指南。
他们的共同目的是通过心神的宁静而获得幸福,正如中国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境界,在理性生活中,美德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斯多噶派智者就是获得幸福,也如罗素的哲学观点,“美德的全部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而这种和平宁静的唯一目的是德行,也就是所谓“美德是最高的善”的含义,然而,如果逐渐在手段上忘记了目的,而执著于美德,就会产生一种与本人幸福完全不同的志趣,这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矛盾。因为扰乱我们内心的、带给我们痛苦的,既不是人类的恶,也不是求而不得的善,而是能够逃避的和能够获得的两者之多少,因此思考和探讨幸福的过程,自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是,罗素采用了逻辑思维的工具,拥有更高的觉悟摆脱痛苦。
也许有人会问,幸与不幸,满足与不满足是否可以用善和恶来区分?而且这一观点引起斯多噶派、亚里士多德派、厄壁鸠鲁派的长期的争论,事实这两者的基础完全不同,而且根本无法比较,他们却由此产生了完全相反的不明晰的观点,并且互相辩驳。
“与自己和谐的生活”道德原理过于空洞,形式化,后来他们补充了一句“生活必须与天性一起”这一观点,这个问题就变得更长久了,因此而引入了中庸的讨论,实践哲学家把理论带入生活——是最幸福的,因此“幸福的人生”其实也是一种矛盾。
所以罗素在结篇:所有的不快乐是由于某种分裂或者不一致造成的(王小波也说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缺乏协调就会造成自我分裂,快乐的人是没有这些分裂或者不一致所带来的痛苦,他们的人格既不会对抗自己而分裂,也不会对抗世界而分裂,这样的人因此而能够找到快乐。作者:Mr.翼之风
相关:幸福之路读后感800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