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块土地上》读后感2000字:
《在这块土地上》是周士军老师新近出版的小说散文选集,收录了作者悉心创作的五篇小说、七篇散文、一篇创作手记,还附有张远老师和我对周老师小说的五篇评论。
综观周老师的文学创作,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直面社会矛盾,旗帜鲜明地抨击社会弊端,捍卫正义良知。他的小说将关注点集中在身处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不仅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灵震颤,刻画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同身受,更主要的是能引发深长思考。
蒙周老师厚爱,这本选集中的小说《不谈爱情》《石晓顺结婚》《锄禾的日子》以及未收入的《狠虎》,我都是最早的读者,且都写过或长或短的读后感,在此不再赘述。
他的短篇小说《石小杏之死》描写的是聪慧漂亮的四年级学生石小杏被同村莽汉石一发强奸,失欢辍学,外出打工,年至而立尚无法面对自己,更不能享受正常的婚恋幸福,最终她杀死石一发后自杀身亡。未成年人遭遇性侵,无疑是极为伤痛的社会问题,对当事人来说,一辈子都难以走出阴影。周老师把它以小说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为人师者的勇气和担当。这种不回避社会痛点的严肃创作,才是一名作家应有的态度。
周老师十分赞赏并努力践行郝湘榛的文学观,尤其是“文学要表现生命”的理念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他的小说在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体验生命,表现生命’的领域深入”,增添了高度和厚重。以《石小杏之死》为例,周老师不是单纯地去讲报仇雪恨的故事,而是借用摘录“石小杏日记”,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挖掘弱女子石小杏心理变化轨迹,揭示悲剧产生的复杂社会文化因素。
掩卷深思,谁该为石小杏之死负责?始作俑者石一发罪责难逃,石一发老婆、孩子以及马大哥老婆等人对石小杏的羞辱和折磨,也是重要因素,但她的原生态家庭是不是也该负一定责任?出生在父亲左眼瞎母亲右腿瘸的贫困家庭中,内心本就自卑敏感,小小年纪又被凌辱,胆小怕事的父亲天天唉声叹气,抑郁成病,是否也是压倒石小杏的一根稻草?从小就懂事的石小杏惟有忍辱负重,为改变家庭处境默默付出,才能稍微减轻内心的自责和压力,她虽然成了凶手,香消玉殒,但她的灵魂高洁,读者会心疼她,会为她一掬同情泪。我以为,这篇小说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激发起读者的悲悯情怀,促使人们反思悲剧产生的原因,尽己之力去关爱弱者,共同走好人生之路。
周老师是文学多面手,小说之外,散文也写得风韵优雅,不同凡响。他的怀人纪念散文,饱蘸深情,细节传神,每每叫我双目湿润,击节赞叹;读后感m.simayi.net他的状物写景散文,思路开阔,纵横捭阖,常常使我吟咏再三,欲罢不能。这是一位热爱生活,眷恋故土,具有大格局大情怀作家的倾情创作,他思念老师喊出《他从未离开这块土地》,他讴歌家乡《辛寨,我诗意生活的家园》,他参观淌水崖水库《追寻信仰开花的年代》,他走进古村落捧出《魂兮归兮》,一篇篇思想性与文学性俱佳的作品,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文学,在他眼里,就是传递正能量的最佳途径。
在纪念自己的文学启蒙老师郝湘榛一文中,周老师回忆道:“他常说,你别看有许多人,发表了很多的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也可能是著作等身,但是,严格地说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文学,充其量就是作文水平稍高一些”。读到这里,惊出一身冷汗。但细细琢磨,确实如此。就小说创作而言,被誉为“全国文化模范县”的骈邑大地上,只有傅绍信、蔡盛、祝红蕾、郭宝学等几位老师是真正“登堂入室”,称得上“作家”这一称谓的。
郝湘榛老师的话使我想起了刘崇鋐,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担任教授的史学家,固执地认为“不能流传后世的文章不如不写”,故一生著述不多,只有零碎的类似书评文章留世。两位前辈的自律精神和模范行为,对我这个时常写点教育随笔的文学门外汉,也很有启发,我也该惜字如金,没有创见就尽量不执笔,力争写出有思想的文字。
言归正传,文学是神圣的事,作家是寂寞的人。古今中外,那些创作出传世精品的作家,都不是爱热闹的人,“他们都是孤独的”。周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以小说创作闻名,后来一心一意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搁笔二十年,而今重出江湖,迭出佳作,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外人很难想象。这部16万字的小说散文选集是他最近两年创作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日子里,周老师一定会奉献出更多更加精彩的文学作品。作者:马玉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