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读后感2000字:
《自控力》通过各种的科学实验(脑科学和社会科学实验为主)的结论,讲述了9个跟意志力相关的论点,让我们更了解意志力的特点及陷阱,还有相应的建议。
本书一共有10章,其中前9章分别讲了关于意志力的9个论点,如意志力的存在、有限性、把渴望当幸福、受情绪的影响、及时享乐、互相影响、“我不要”的局限等等,可以说每一章自成一体。
虽然整体来说内容好像有点散,但每一章都十分完整有深度,既有脑科学实验,也有社会科学实验来支持观点,同时也会考虑到观点的正反两面,并有丰富的练习和建议,非常好。
例如在第7章《出售未来:及时享乐的经济学》中,探讨了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及时享乐,而不为未来做打算。在一般的社会认知中,我们通常会把这样的现象归咎为人类的懒惰、目光短浅、好逸恶劳的劣根性,让人鄙视、痛恨,但又让人觉得自责、无助,似乎人类就是如此的无可救药。
然而人类的这种特性是有生物根据的,眼前的奖励会激活大脑中更古老、更原始的奖励系统,正是靠这个古老的系统让人类在千万年前很好的生存下去。而未来的奖励则不太能激活这部分,要理解未来奖励的意义,则需要人类最近才进化出来的前额皮质,只是这个部位的反应没有那么的快,需要一些时间和距离,大脑就会重新掌控局面,抑制冲动。
所以应对大脑这一特性,我们把要戒掉的零食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或者当有冲动时可以告诉自己先忍10分钟,10分钟过去还是想做的话再做。这些方法都被证明能成功戒掉一些常见的冲动,如抽烟、喝酒、打游戏。
同样的,我们很难为未来的自己做未雨绸缪的计划,是因为我们在想到“现在”和“未来”的自己用的是大脑中不同的区域。当我们想着未来时,大脑中想象自己经历的区域毫无反应,而是和想象别人时的大脑活动是一样的,所以“未来的自己”更像是一个不太有感触的陌生人,我们又怎么会为这位陌生人而放弃眼前的快乐呢?
根据大脑这一特性,作者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让“现在”和“未来”的自己链接起来,例如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用一些软件来演算出未来自己的样子,站在未来给现在的自己写信。将未来想成为的人的一些象征物放在眼前时刻提醒自己,例如你想成为一名医生,就可以把自己穿着医生服的照片放在书桌上,提醒自己为渴望的未来而努力。
再如第9章《别读这章:“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这章应该是让人很有感触了:为什么告诉自己很多遍不要、不能、不可以但还是管束不了自己呢?还是屡屡失败呢?让人极其无助、泄气。
其实只要了解一下脑部的原理就很容易能明白这一方法必然会失败。
“不要去想”是两个指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系统执行。一个系统叫“监控”,会扫描想法和周边的环境,寻找目标信号。例如在你饿时会特别留意食物,无聊时会留意可以打发时间的打游戏、看视频,烦燥时会留意哪里有烟有酒。另一个系统叫“操作”,负责将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
而这两个系统最大的不同是:“监控”系统与大脑的危险检测系统的联系更紧密,是让人类在充满危险,资源补脑不稳定的古代生存下来的重要系统,而且自动运作,无须耗费大量精力;相反“操作”系统由大脑的自控系统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能量。
因此很自然的,能量有限的“操作”系统经常不敌自动自控的“监控”系统也不足为奇了。
了解到这一特性时,作者建议我们可以表达想要去做某事的想法,例如现在想抽烟、喝酒、打游戏。也需要去用心体验这一冲动所带来的身体感受,读后感m.simayi.net例如你会觉得胸口发闷吗?嗓子干哑得难受吗?浑身难受吗?觉得痒吗?痛吗?我们可以表达想法体验感受,但不一样需要去实施,就像驾驭海浪一样和这种生理感受共处,慢慢的它会像海浪一样退去。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牢记要达到的目标,未来想要实现的成果、生活所带来快乐,而不是当下的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来让自己跳出“我不要但又禁止不住”的怪圈。
除了以上两章书中还有很多对日常现象的深入探讨,例如为什么有所成就时更容易放纵自己?为什么一些看上去很完美的人物有一天却爆出难以想象的丑闻?为什么有时我们会抑制不住拼命的追求最终不会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为什么在情绪低落时更容易自暴自弃?
在过往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容易有道德上的判断,诉诸于人类的道德败坏、劣根性,除了批判和心怀恐惧、罪责、愧疚外没有别的办法,但越是这样我们越难管好自己,欲望像一只野兽一样被关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笼子里,一不小心就会冲出来把自己撕得粉碎。
但《自控力》告诉我们其实不必如此,人类会有这样的特性是有其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千万年来这些特性曾让人类在险恶的古代环境中得以繁衍下来,生生不息。只是有些特性在如今资源充裕、生存环境更安全、寿命更长的社会中,已经不太适用了。我们要科学的了解人类的这些特性,才能给出有效的对策,从而运用这些古老的特性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服务。
更多有趣的内容有待你们的发现,欢迎走进《自控力》的世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