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而执著——《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边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边在脑子里与亿万人民面前以沉稳有力语气作报告的习主席,做着形象对比。跟随着朴实文字的娓娓述说,虽不能重回那深邃凝重的年代,心中仍然升腾起最高的崇拜,从平凡到伟大,因为热爱而执著,习近平同志那段岁月奠定他爱国爱人民的非凡理念,并为之奋斗到现在。
十五岁,中国传统文化记载,“成童,舞象,学射御”,“谓用于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说“可以上战场了”,称为“舞象之年”。习近平的十五岁,没有上战场,挟裹简单行囊去了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此后,七年,两千五百多个日子,他乡成家乡,和当地百姓心与心相连,面对面交谈,同担风雨同坐田头,他是人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我撩开字幕大屏,如是下了颇有些浅薄的结论。源于我以农家子弟的视角走近习近平。
抚宁是我挚爱的家乡,有记忆以来,给我的感觉也真是“抚了黎庶,宁了子妇”,生活平稳幸福着。也触目可及玉米拔节,水稻金黄,即便有个意外冰雹之类的,也没有非常殇情的贫瘠之感。由此,在庆幸自己的幸运时,飘忽间遥见习近平同志的“当年”。
十五岁,青涩的年纪,站在陌生的黄土高原,望山,山大,望沟,沟深,弥漫的风吹着贫瘠的土地,吹着少年的心。为数不多的行李,一箱书是他的独有财富。日间参加劳作,夜里挑灯静读。在拓展知识加深理解后,渐渐初建自己的人生观。他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书籍,为理想学习着。也许某一刻,他也有过思家思母的哀怨袭上心头吧?绕膝撒娇不能,诉说委屈不能,习近平忍常人所不能忍,且歌且行且努力。
插队,操着京腔的红二代习近平插到梁家河百姓的队伍中。知青,带着不甘沉沦的抱负立足脚下。应着他的名字“近平”,接近百姓,融入原始的质朴中,秉承着的是流淌不休的热爱。
在梁家河村,尽管习近平入团申请书交了八次,入党申请书写了十次,受尽委屈磨难,他矢志不移,不抱怨不气馁不退缩,“一颗红心向着党”。获得批准举手宣誓时,习近平除了心情激荡,趁夜深人静,肯定热泪滚烫的。圆了他刻骨追寻的梦啊。如此说,其实我心中也藏着这般夙梦,不得圆,憾事。神圣之光照他前行。我如今循光而行。
延川县,当时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农民辛苦勤奋耕作一年,到头来连基本温饱都解决不了。习近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选为梁家河村党委书记以后,与民同甘苦共奋战,建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扩大收入,改善生活,赢得了百姓拥护和爱戴。
习近平怀揣大志,在磨砺中逐步形成完善自我。铿锵里绽放光芒!
他过关不斩将,紧密联系团结周围群众,以实践证明他的初心。
衣食住行,人在他乡,各个是难关。
跳蚤是一关。膈应人的跳蚤不易捉拿,比蚊子叮咬的脓包更讨厌,滋味儿更难受,瘙痒难耐,无法入眠。习近平是困极还是累极,终是忍了睡了,保持了良好的精神挺过来。读后感·想想小时候自己头上生了虱子,唧唧歪歪抓挠不管用,扎进母亲怀里,躺着接着睡,母亲细心的抚摸我,消灭虱子,愈加钦佩习近平的坚毅。
二关是饮食。没有适应不适应,没有卫生不卫生,习近平得和当地人一样,糠团子,生水,进肚,撑起身体立着不倒。野菜现下灌上“绿色养生”的名义,似乎也该念念亲切困苦的旧时光,珍惜餐桌上粒粒米了。
活着就得干,劳动是第三关。习近平一个小大人儿,随大人们一起开荒,种地,挑粪,他不敢掉队,不能落后。那个年纪那份付出,难怪后来他回想起来会感慨,概于给自己一个定位,从农民生活中体会农民疾苦,方有共融性,话语权。
“父母在不远游”,习近平在特定的年代不得不远离父母,感情大关横亘在他面前。七年,同一轮圆月下,他凭着坚韧的意志,坚持到完美。“游必方”,恰当的写下一笔。依靠群众缓解孤独,在老妈妈的皱纹里解读母亲的期盼,于集体出工时勾画未来的梦。
习近平过关,关关用心用情,拧出一股“热爱”执著着,稳稳的站在了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坚定巍然。澄清沉淀自己,全身心的爱国为民。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主席十九大报告的最初基石吧!农民的确是受到欢欣和鼓舞。
习主席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是农民,我是人民的一份子,亲眼见证农村的崭新变化。防雷雨冰雹,百姓的房屋上了保险,蔬菜大棚,果树,玉米,水稻,上了保险,关怀到无微不至,连孤寡老人都不愁就医治病,政策日趋到点到位。安居又乐业,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盛世蓝图,农民沾光受益,当然充盈着幸福的笑容啦。
完整认真的读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掩卷,慨叹,因为热爱而执著,这是习近平同志一步一个脚窝,用中国精神采写的瑰丽篇章,我们诵读,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行!文|张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