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择偶——《谈论婚姻时,我们在谈些什么》读后感:
看完张弓的《谈论婚姻时,我们在谈些什么》这篇文章,令人深思。文中他的老师剖析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婚姻状况,颇有感触。
郭沫若作为一个男人,毫无家庭责任心,对他生命中的几个女人始乱终弃,为了自己的前程,丧失最起码的做人尊严。以前我拜读过他“脍炙人口”的大作,《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中“饱含激情”地写道:“天安门上红旗扬,毛主席画像挂墙上,亿万人民齐声唱,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万岁万岁寿无疆,毛主席呀毛主席,你真赛过我亲爷爷”。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贵为国家领导人的他,竟然如此“直抒胸臆”、“讴歌”领袖,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节操在那里?
古人尚且推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他不惜奴颜卑躬、媚上欺下,《凤凰涅槃》的诗作无疑是是对他言行的莫大讽刺。对于这种政治掮客而言,为了一己之私欲,出卖自己的灵魂,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不惜随时改换门庭,怎能希冀他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
当然,有郭沫若这种政治风向标的人,也有最值得尊重的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他们几十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走过余生。钱先生是一个率真、沉醉于学术研究的人,也是生活能力极低的“书呆子”。而“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杨绛,为了成就爱人,她甘当灶下婢,很好地保护了钱先生的天性,保全了他的天真、痴气。知夫莫若妻,杨绛欣然书就《围城》的导语,力透纸背:“围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愿望大都如此。”显示了杨绛不凡的才思,钱先生给了爱妻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写的《我们仨》透过日常琐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童心未泯的钱钟书屡屡“闯祸”,杨绛每每轻描淡写的“不要紧”解了他的窘境,显示了杨绛的过人智慧和豁达的人生境界,令我处处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和爱意。显而易见,对于相爱的人而言,仅仅欣赏远远不够,有颗宽容的心尤其难能可贵。好姻缘是彼此滋养、彼此成就,他们无疑是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
而老舍先生的婚姻或许不尽人意,本身对妻子缺乏真情投入,何况西南联大又有外遇。感情和身体的双重出轨,无疑在妻子的内心深处狠狠捅了一刀。再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人力求自保,夫妻反目比比皆是,勉强维持的结果导致俩人分道扬镳——妻子率先发表大字报揭发丈夫。最终他抗不住压力,自沉太平湖,令人扼腕叹息。无爱婚姻的存在,本身就是悲剧。
相比老舍先生婚姻而言,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虽说一波三折,但结局尚算完美。我想婚姻力求门当户对,自有它的一番道理。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眼界和格局,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肯定有着天壤之别,双方三观不同,见解处事自然迥异,婚后因太过悬殊的背景一度分居,好在俩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张兆和最终回到沈从文身边,助其躲过十年浩劫,也算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沈从文死后,张兆和在他的墓碑上写下了“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十六个字,道尽了这位从湘西大山走出的作家的一生。
文中最具闪光点的是那段老师的忠告,一针见血地指出:“郭沫若的婚姻没有道德,所以他的下场最凄凉。老舍的婚姻有道德而无感情,在平日里也许还能支撑,但是一到难关,夫妻就很容易分手,甚至会互相损害只求自保;沈从文的婚姻有道德也有感情,只是缺少理解或者说是乐趣,这样的婚姻稳定,但可能终其一生都有很多劳碌和抱怨;钱钟书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包含了全部的道德、感情与乐趣,所以他们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代表了爱情最美好的部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确实,美满的婚姻莫不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除了爱,还须加上“懂得”和“情趣”的养料,方臻完美。作者:一介闲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