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和责任——活着读后感1000字:
《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书。不是页数多,而是内在。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种种发生在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几乎所有苦难和艰辛,都让福贵遇上了。
正如书的题目,支撑着福贵的是活着的希望。
解放前,福贵曾经经历过身拥百亩良田,挥霍无度的公子生活。一直到输光家产,气死了父亲,妻子离他而去,才明白自己应该勤俭持家,不在赌博。
在一贫如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妻子带着女儿凤霞,回到了福贵身边。三人租了五亩田,过起农民的生活,一切是多么平常,似乎又有新的希望了。
然而,就在这时,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军败退,一路上抓壮丁时,便把福贵抓了去。可惜家珍对此毫不知情。一路上,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福贵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好有一位老战友的陪伴,才让他渡过难关。
回到家以后,恶讯接踵而至——母亲死了。后来的“人民公社”、“土改”、“文化大革命”、“大办钢铁”都对农民影响很大,福贵家的家境也因此一落千丈。
女儿在一场大病之后不再说话,后来又因为大出血离世;孙子在吃豆子时被噎死;女婿在工地被水泥板砸死;妻子患上软骨病,渐渐去世……
亲手埋葬了六位亲人的福贵,越发知道“活着,是自己唯一的责任。”
有些人认为,作者在写现实的残酷和时代的悲哀,是在讽刺和批判当权者的蛮横和冷酷。其实,他创作了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向我们讲述一个悲痛的故事。读后感.也不仅仅是在批评那个物资匮乏,荒唐无知的时代。而是对“活着”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并告诉读者如何勇于承担苦难,如何保持乐观的态度。
现在80后的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开始有二宝,发出了对于“活着”的理解:“不敢死,不敢穷,不敢远嫁”。
最近正好看到了一个有关一战的纪录片“大后方”,在片中,无论是入侵者、还是被掠夺者,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作为俘虏,在死去同伴的尸体中挣扎着,所有国家的普通百姓都是最受苦的,同样吃着老鼠和枯草,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倾尽所有,直至丧失尊严,文明。有苟且偷生,有随波逐流,有的在抗争,更多的是死去,也正因为有死亡,活着才有意义,幸存者的记忆里透出顽强的生命力。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计到处奔波,普通人创造着历史,他们就是人民。活着需要信仰,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气。
为人民活得更好,告慰逝者,这个想法在我脑海日渐清晰。作者:乔思齐
发布于 2018-08-07 14:44:59 回复该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