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李鸿章传》读后感2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书中开篇第一句开宗明义“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天下只有庸常之辈既没有骂名,也没有美名,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恨他,那他一定是盖世奸雄;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爱他,那他可算盖世豪杰。但是,全天下人中,其中庸常之辈占了绝大多数,非常之人不到百分之一,用庸常之辈的标准,来评价非常之人,靠谱吗?所以誉满天下的,未必就不是滥好人;谤满天下的,也未必不是真伟人。李鸿章近代以来毁誉参半,是大奸雄还是大豪杰暂时不下定论,但是如果要从其本身所处的时代和位置来看,肯定不是庸常之人可以洞察和判断的。
李鸿章是一名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一生也是围绕军事战争、政治改进、外交斡旋进行开展的。
一、军事篇
李鸿章发迹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动乱。清政府自康乾盛世之后,由盛转衰,官逼民反。1851年,一个普通村民洪秀全在广西揭竿起义,两年多时间,占领了半个中国,1853年,安徽山东一带出现了捻军作乱,清朝开始呈现土崩瓦解的势头。清政府镇压了10年没有成功,最后重用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李鸿章称此机会组建了淮军,最后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及1865年结束了捻军动乱。
李鸿章为人称道是结束了国内军事作乱,使得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苟延残喘,为人诟病的却是能平定内战而无法战胜他国。如果李鸿章与国外同时期军事家相比,英法都在全世界扩张,而李不能抵御国外侵略只能镇压国人。之前镇压国内动乱的声望在甲午战争中被米虫之国日本打败后,就荡然无存了。甲午战争中,被动等待日军进入朝鲜后步步受牵制,北洋水师功亏一篑,作者细数了李鸿章十二条过失,从外交、军事战略重大失误、武器装备因贪污导致质量低下、将领职位任人唯亲等总结了李鸿章的过错。军事声誉一蹶不振后,后面的困难接踵而来。
二、政治篇
李鸿章现为世间推崇,是因为洋务,但被世人唾弃,也是因为洋务。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但是李鸿章办理洋务运动总结起来就是两件事,第一就是军事事务,购买战船武器、制造船只炮台;第二是商务事务,开设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等,虽然期间兴办洋学堂、派留学生,但都是为军事和外交服务,作者总结李鸿章了解西洋人的长处,就是这些而已。
进行30多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购买的战船和武器在甲午战争以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中也被化为灰烬。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不学无术”,洋务运动中只知道军事,却不知道民政,知道外交,却不知道内政。同时期欧洲各国改革推陈出新,实行新政,而李鸿章身居高位却不能对上劝说皇帝指挥百官,对下不能号召全民发动群众。所以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非造时势的英雄。
三、外交篇
自李鸿章扬名世界以来,五大洲各国人士,几乎只知道有李鸿章而不知道有中国,这是外国评论者说的。这种说法可能有待考证,但是当时清朝中与李鸿章的关系就如老虎与伥、瞎子与向导是不为过的。
李鸿章的外交声誉开始于天津教案,当时曾国藩应付法国人精疲力竭,被顽固党弹劾为卖国贼,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担任外交事务,刚凑巧,普法战争爆发了,法国人对于天津教案就无暇顾及了,上天似乎眷顾了李鸿章来成就功名,其实,李鸿章的担负的骂名就一个个招致而来,至死不休。
李鸿章借用英德成功遏制法国在越南战争的企图,但是借用英俄遏制日本却让中国损失惨重。朝鲜本是清朝的藩属国,李鸿章不懂国际法给予了朝鲜自主,也默许了朝鲜与外国立约,然后又出兵干涉了朝鲜的内政,给日本留下来口实。甲午战争败后,73岁高龄的李鸿章前往日本和谈,读后感.遇日本人刺杀脸颊中弹,李鸿章不取子弹,血流官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签订了《马关条约》。李鸿章最大的失误是想借俄来驱日,虽然通过逼迫日本归还了辽东,但却是引狼入室。因为日本归还辽东是俄国倡导,德国法国一起协助的,《中俄条约》一签订,俄国攫取了东北诸多特权,德国法国就不乐意了,法国占领了云南、缅甸等地区以及后来强租广州湾,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俄国又得寸进尺占领了旅顺和大连,英国以维持“英法均衡”理由强租九龙地区99年。
由于顽固党推波助澜的义和团运动,引起八国联军冲破北京,皇帝和太后流亡,李鸿章这个糊裱匠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将近80高龄的李鸿章已近病危,最后在处理与俄国的条约中逝世。死前没有交待家事,感叹两宫不肯回京,随即闭眼死去。
我们分析一个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如果换另一个人来担任李鸿章的位置,也无法做到更加出色。这个时候中国的封建体制由级盛转衰,被西方的炮火轰打的支离破碎,而清朝为满洲人当政,汉人权力式微。李鸿章正处于满汉权力消长之处的关头,处于中国内乱频繁发生的年代,同时处于中国与世界交涉最艰辛的时代。
李鸿章出访欧洲会见德国俾斯麦,问到:“一个大臣,想要尽力为国家做事,但朝廷所有人意见与他不合,还联合起来制造障碍,这样情况下他还要实现自己的志愿,该怎么办?”俾斯麦回答:“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这样就可以独揽大权。”李鸿章说:“比如这个大臣的君主谁的话都听,君主的近侍经常狐假虎威干涉大局又怎么办?”俾斯麦考虑了很久说道:“一个赤诚之心的大臣替国事操劳,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女子手底下做事,就不好说了。”每次看到这段对话,作者梁启超批评他是因为这个原因,理解体谅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时诺大的中国,只有一个李鸿章闻名于世,当时的军机大臣、北洋大臣跟李鸿章职位差不多没有一个比得上他,清政府一边让他签订一系列辱国条约,另一边又暗地里舆论“卖国贼”给他。李鸿章主张洋务运动,他看到了唯有变法才能自强,却被顽固党束缚。甲午战争败后,刘公岛一站当事人给日军寄去书信,请求将广丙一船归还我方,信中所写的理由竟是:此船是广东的,这次战役与广东无关。各国大笑的背后不知道这段话正如实代表着各省封疆大吏们的真实思想,这样说来,李鸿章是用一个人的力量与一个国家相抗衡。
梁启超断言当时在世二品以上的官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鸿章,果然最后的糊裱匠李鸿章死后没多久,清王朝轰然倒塌。梁启超想到以后中国的命运,毛骨悚然,不知道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发布于 2020-05-10 13:09:34 回复该评论
发布于 2020-11-26 20:54:26 回复该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