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这本书是在许知远采访罗胖时偶尔得知,一个叫威尔杜兰特的人,把从古到今的哲学家都一一介绍一遍。他们的生平,他们的主张,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的贡献。对于我而言,小时候就对思想方面的东西有点点兴趣,但是这些兴趣也绝不至于让我去读一本尼采或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仅仅停留在觉得思想时一种很神秘的东西,思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那么纷杂的世界里,有一群人,似乎已经洞悉了宇宙万物的奥秘。而他们却悄咪咪的不告诉我们,以一种晦涩深奥的语言,在他们的圈子里面交流着。这些人被称为哲学家。
以前偶尔会在某处听到,狄摩西尼说如何如何,叔本华说如何如何。这些古代哲学家总是在说一些精辟的话,仿佛从他们口中出来的只言片语就能指导这个星球乃至整个宇宙都可以奉行的方法。这也让小时候的我对他们产生了很多神秘的敬畏。可是,还是那句话,兴趣归兴趣,那么晦涩难懂的书,实在是没有信心去哪怕看一眼书皮。多年前看《梦的解析》时都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受类似于每到假期都会去搜一些好电影,例如辛德勒名单或者罗生门这种电影清单,打算放假的时候提升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可是真的到放假,打开电脑就还是复仇者联盟或唐人街探案之类的轻松的电影。
还好有了这本《哲学的故事》让我把那些纠结跟担心抛诸脑后,一本四五百页的书,就能让你一窥古代先贤的思想,听听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康德,斯宾塞,笛卡尔,感觉就是一个字,炸裂!
话虽如此,这本书还是让我看了接近两年……以至于做笔记的时候,看前面的内容都觉得从来没读过,那些我以前随书写的笔记都像别人写的。回头看还是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
虽说是看完了,我还是不能很确切的弄清楚他们每个人学说的派系,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但就我做过笔记的内容而言,都是对我有所启发的。所以我也索性不去管他们的派系,反正我也不是做学问,只要感觉是触碰到我的脑袋的东西,我就记一笔。正如威廉詹姆斯所主张的那样,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没有实际意义的雄辩是没有意义的。他引用了一首诗我很喜欢。
到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让我感到振奋。唯心主义并不像以前我以为的那样,只承认感觉主体而否认存在,它只是说物体的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感觉与认识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我们只了解转化成观念后的物质,而物体在这种转化发生之前是什么,我们无法了解。科学毕竟还比较幼稚,它以为自己在与客观的物体本身打交道。哲学要稍微复杂一些,它发现科学中的事物是由感觉、知觉和概念组成的,而这些东西并不是事物本身。叔本华说:“康德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现象从物自体中分离了出来。”
二律背反一词也是我“查了又忘”系列的常客,以前看到这种高深的词汇都会百度一番,可惜没有结构内容的支撑,这种知识很容易忘记。不过通过这次整理笔记,应该不难理解和记忆了。其实理顺了很简单,即我认为我是一个帅哥,和我认为我不是一个帅哥。根据人类仅有的认识世界的工具“因果律”来解释,以上两条命题都是成立的。我不是帅哥,可以有一万条逻辑推理来证明;我是个帅哥,读后感.也可以用一万条逻辑推理来证明。这就是二律背反,它告诉我们,因果律就是有先天的缺陷,从绝对的客观世界角度来说,我是不是个帅哥,人类是无法真正得出结论的。
让我眼前一亮的理论基本上都来自于唯心论,比如柏格森。唯物主义一直在对精神的研究没有什么进展。要解释人的精神意志是由一个个粒子的运动造成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我看到他举例说明:“一切物质源于宇宙大爆炸,然后产生原始星云。原始星云将成为最根本的原因,它导致了以后所有的事件,包括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每一个情节和他心灵所承受过的每一种痛苦;那么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李尔王的每一句悲伤的话,都来自遥远的太空和遥远的时代。”这显然不可能,柏格森把心灵和物质分开了,不要再妄图把心灵世界统一到物理物质里面。
读到这里我轻松了很多啊。上学时“唯物主义”的学习确实给我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害。
伯特兰罗素在提到中国哲学的时候说道:那是一群有着不同智慧和哲学的人,白种人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重要,如果欧洲人在战争中同归于尽,也不意味着人类就灭绝了,甚至不意味着文化的终结,还有中国人呢。
在他们研究东方思想的时候遇到一些困惑,就是已经成为共识的概念怎么在地球另一端的文明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奉行着另一套价值观却活的甚至比我们好。这让他们反思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启示。马克思分的“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一种说法而已。从我对“马恩”懵懂的不明觉厉,到他们发现自己思想也有局限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多元化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必然性。
最后再引用原书一段作为结尾。希望我们热爱的思想学科,不作茧自缚,应该指引人类走向光明。
哲学的职责就是用人类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矛盾。哲学就像一位羞怯的老处女,死守着陈腐的问题和观念,“却把处理当代难题的重任交给了文学和政治”。今天,哲学在回避科学的同时,各门科学也纷纷离它而去,进入了丰富的世界。哲学犹如一个被抛弃的母亲,孤苦伶仃,疲惫不堪,她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财富。哲学怯懦地逃避着她的本职工作——人和人间的生活——退缩到被称为认识论的角落里,时刻都有被法律驱逐的危险,因为法律禁止在摇摇欲坠的房屋里居住。然而,这些陈旧的问题已经对我们失去了意义。“我们不必解决,而只须跨越”。它们将在社会和生活变迁的热浪中蒸发。和别的事物一样,哲学的世俗化势在必行,它必须根植于现实。以指导和解释生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作者: Backstage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