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哪是你一面之词可以否定的——《皮囊》读后感2000字
蔡崇达的《皮囊》是去年买的书,最近决定开始3天看一本书的计划,才终于把它看完了。如果说有什么感想,最直观的,是让我联想起了飞机上的杂志吧。
就是总出现杂志最后几页,用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调讲述自己的经历,看完还让读者觉得自己有所收获的那种。然而如果深究下去,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
对了,说到这样那样,说句题外话。昨天看了一篇关于《诗词大赛》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个参赛选手用“者”做结尾赢得比赛。我自己想了下,还真的不记得有“者”字开头的诗句,结果当场一个小观众说出了,“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出自王衍《醉妆词》),把我乐得不行。果然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言归正传,说回书。这本书读起来很容易,前后逻辑对仗,有因有果,且时不时发些人生感慨引起读者共同思考。但又觉得很是不舒服,作者好像柯南附体,走到哪都是有人要死的故事,当然,这和作者的选题有关,毕竟第一篇中,阿太那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已经点题了,好像佛度化世人后,世人开悟原地度化成佛,于是后面作者提到的所有人都选择了离开苦海。
不舒服的地方不止这些,还有作者强行的带入感。在读大冰的书时,我也有这种感觉,好像一个人硬要拉着我去看花花世界,不顾我困得要死发肿的双眼。虽然的确看到的景色没让我失望,但我也失去了休息的机会,于是一种反抗情绪油然而生,间接覆盖了最开始看世界的开心情绪。是的,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厌恶。
厌恶作者的故事,厌恶作者的判断,甚至厌恶作者提到的人。书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好与不好,参照对象是稳稳当当且求上进的作者自己。
于是原先充满理想的上进青年去了一趟城市后,面对社会压力无力反抗,成了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作者则去了北京,进了有逼格的杂志社,当上了村民都羡慕的城里人。(天才阿展)
于是大学充满干劲的风云人物,在毕业后无法继续自己的理想,去小村子当了老师,最后得了精神病自杀了。作者一步一个脚印,在大学就开始实习,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厚朴)
于是童年预备去香港的富家子弟,经历了周遭变故感受到了身份落差带来的无助,日渐消沉,以至泯然众人矣。作者早早发现了一切,远离了这位好友,并坚持自己的选择成了族人之光。(阿小和阿小)
单看其中任何一篇,都会让我产生世事无常的感慨。连起来读,却发现了作者文字背后的内心阴暗面。
作者似乎想传达一种信念,人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要逾越道德和秩序,否则一定不会有好果子。(婆婆妈妈的好像一个没牙的老太太)
豆瓣上一条评论我觉得挺认同:想告诉作者,既然想追逐名利就大胆追,别立牌坊,你是不会回去小镇的。你的那些朋友,并没有你说的那样惨,你也没比他们强多少。因为人生路还很长。(大树)
一本畅销书,有这样的单一世界观,非常可怕。
大冰的书刚火起来的时候,我买了一本。从书里,我发现了类似的情感,只不过大冰传达的是精神胜利。看完《阿弥陀佛么么哒》,趁着亚马逊打折,我又买了其他2本。《乖,摸摸头》和《好的,好的》。第二本勉强看完了,第三本我看了一半,差点吐出来。是真的要吐出来,一股胃酸www.simayi.net难以克制,吓得我赶紧把书合上才好了许多。大冰讲的故事非常简单,几乎是同一逻辑,即真爱无上,自由最棒,善良的人最牛逼,其他钱啊,物质啊都是可以随时抛弃的东西。
且不说书中人物故事是否真实,这种单一的道德观念就非常可怕。
未经社会的年轻人很容易被书中提到的美好吸引,产生一种莫名的流浪崇拜,进而否定自己的现实生活。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牛逼,你们俗人不懂。这种优越感在邪教中经常出现。
《皮囊》这本书幸而并非在给读者画饼,但却和大冰异曲同工。大冰是给读者描绘天堂,《皮囊》是给读者建立围墙。大冰说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皮囊》说乱来的人必死,不信你看我的朋友A,朋友B,朋友C……
然而,若抛弃关于作者朋友的篇章,《皮囊》又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如开篇的《皮囊》让我真的认真思考了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如《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非常感人,就像一部老式的民生连续剧,有开心有烦恼,有离别也有团圆。
再如《母亲的房子》,我读完感同身受。老家有一栋新房,因为一系列的家庭矛盾,房子盖到一半就闲在那里。母亲离异,虽然之前一直说过想回老家,却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住,迟迟“无脸”回去。今年我也准备让母亲心里的石头落地,把房子盖起来,至少不在村里亲戚中丢脸。
这么看来,好像发现了一个规律。但凡是作者自己家庭的事,就会写的尤其真切,世间真情都包含其中。而一提到家族以外的其他人,就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希望这不是作者的诅咒。
半好半坏,还有几篇无关痛痒感觉像在骗稿费的生活感慨。给这本书打分吧,我会打3分(5分制),不会推荐,但也不会阻止你看。作者:狐狸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