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躲在地下,缓慢然而不断地把自己的战壕向德军推移,像这样在石头般的冻土中推进,其中就有一股笨拙而强大的劲头儿。似乎是土地本身在移动。”小说中的这段描写仿佛可以概括这整本书的叙述方式,史诗般庞大笨拙的叙述。
也正缘与这笨拙,几次要落泪。我们回望历史,所见皆时间节点上的大事件,而其中作为人背负着的苦痛、悲伤、哀愁、绝望乃至生命的消逝都泥沙沉底。
而格罗斯曼把这些泥沙掀起来,让我们看到在战争和极权下生活的人民命运的惨痛。他说:“我看到整村整村的人死于饥饿,我看到农民的孩子死在西伯利亚的雪地里,我看到一列列军车把成千成万男人和女人从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苏联其他城市送往西伯利亚。”
小说主要三条脉络。一条是苏德战场线;一条是苏联后方人民的生活线;一条是德军占领地的集中营线。
打倒富农,集体农庄,大饥荒,37年开始的大清洗,古拉格劳改营,41年乌克兰大屠杀,卫国战争,……彼时的苏联苦难深重,哀鸿遍野。人们要么死在清洗,要么死在战场,要么死在集中营,要么死在各种恶劣环境中的突发变故,能生存下来简直就是小概率事件。生活该如何继续?而琢磨不透的是人之求生欲望,人性之琐碎迷茫,“她很惊讶,人类遭受这样大的灾难,却依然时时刻刻操心生活琐事,依然因为一些小事彼此闹意见。”
灾难之下人如蝼蚁,无奈唯有放弃自由。格罗斯曼在小说中正是要强调“自由”的重要性。不是说人类放弃自由就会幸福美满,而一切恰恰相反。当集中营的犹太人排队走向毒气室的时候,当劳改营的犯人自觉服从非人管理的时候,当人与人之间说话只能“耳语”且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被抓捕的时候,人类文明在倒退,“走倒退的道路,从人回到肮脏、可怜、失去名字和自由的牲口,只需要几天工夫……等到法西斯完全相信已经取得最后胜利的那一天,全世界就会倒在血泊里。如果世界上不再有反法西斯的武装,刽子手们也不会就此收手的。因为法西斯的主要敌人就是人。”
格罗斯曼写德国法西斯和斯大林极权,谁是谁非;写劳改营里刑事犯统治政治犯,与主流社会的颠倒,你以为正义在哪里?不过皆镜像。读后感www.simayi.net马加尔对顽固的阿巴尔丘克说:“我们错了,我们不懂得自由。”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人类天性追求自由,若压抑和去人性化,只能走向深渊。契科夫说过:“人首先是人。首先要尊重人,怜惜人,热爱人。这就叫民主,这就是俄罗斯人民目前还没有得到的民主。”
看一看书里描写的肉体和灵魂失去自由下的人性之恶吧:
瞎眼的军人被抛弃在车站;亨利逊老奶奶的猫被烫死;莫斯托夫斯科伊死于告密;叶尼娅办理古比雪夫户籍时遇到的官僚作风;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犹太人种族灭绝的时候,当地人的助纣为虐;维克托研究受阻时同事们的纷纷躲避和围剿,他被斯大林赞赏后180度的谄媚嘴脸。
格罗斯曼说:“人类的历史不是善极力要战胜恶的搏斗,人类的历史是巨大的恶极力要辗碎人性的种子的搏斗。”为了看到战胜的希望,作者在书里也写人性之善良:当苏菲娅放弃生的机会陪达维德一起走向毒气室;当叶尼娅不顾危险给监狱中的克雷莫夫送生活用品;当失去亲人的母亲给瘦骨嶙峋的德国俘虏递去面包;当老奶奶收留从集中营逃跑的小伙子…...这是希望,这是乌云背后的那线金光。
小说结尾这段话写得特别感人:“尽管他们都知道,在可怖的时期一个人是否幸福完全由不得自己,世界的命运可以为人造福或招祸,可以使人获得荣誉或者使人沦落,把人变为集中营里的尘土,但世界的命运,历史的浩劫、国家发怒的厄运、胜利的荣光、失败的耻辱,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那些可以称为人的人。不论等待着他们的是劳动的荣誉,还是冷落、失望和穷困、集中营和死亡,他们都会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死去,那些牺牲的人便是能够像人一样死去的人一这就是他们可歌可泣的做人的胜利,战胜了世界上过去和今后不断反复出现的气焰万丈的、非人性的一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