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读后感1500字

作者:奥斯特里茨的光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普法战争的第一认识是来自于都德的《最后一课》,战争结束后法国成为了战败者、受害者,不得不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以换取和平。然而,如果认为这就是事情的真实面貌似乎就有点把事情想象的过于简单了。

杰弗里的这本《普法战争》副标题为1870-1871年德国对法国的征服。然而纵观全书,作者对这一事件的叙述方式更多是站在了法国的视角上。导言部分介绍战争前分别介绍了普鲁士和法兰西的情况,并对于曾经在欧洲叱咤风云的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拿破仑三世)的上台做了简要介绍。这位拿破仑虽然有着和自己伯父一样的梦想,但是却没有同样敏锐的政治头脑,他凭借着农民对于曾经那位“好皇帝”的幻想而上台,虽然在他的统治时期法兰西第二帝国一度十分强盛,而巴黎城市也焕然一新。但是普鲁士在法兰西帝国东方的崛起,逐步威胁着他的皇位。

本书正文部分从普法战争的起因一直讲到了最后普鲁士进军巴黎,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双方停战议和。可以说对于这期间的军事行动都做了很详细的描述,而字里行间之中也能感受到战役过程中的紧张感。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这是一场南辕北辙的战争呢?在以往的叙事认知中,似乎给大家一种感觉是普法战争是德意志统一中的最后一步,因此很多人也认为这场战争法国是受害者,而德国则是一个侵略者。但事实上这场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双方互动的结果。诚然,俾斯麦在普奥战争后建立了北德意志同盟后也意识到了如果想以和平方式统一德意志那么需要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因此开始有意激怒拿破仑三世,希望法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促使德意志各邦真正统一。然而,拿破仑三世面对着法军在墨西哥的失败,以及普鲁士的节节胜利对他的舆论压力。他也十分渴望一场光辉的胜利来挽回自己的政治生命。因此,拿破仑三世对于这场战争的渴望不亚于普鲁士人本身。

拿破仑三世似乎也认为自己可以像当年伯父在1806年的耶拿那样,带领法军横扫普鲁士。然而事与愿违,他并不具备那样的才能。战争开始的拖沓,读后感www.simayi.net使他不仅延误了战机,也是他失去了潜在的盟友。似乎从那时候起,这场战争胜负的天平就已经倾斜了。书中还对此时两军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从军纪上、装备上、战术素养上对法军和德军进行了对比。显示出半个多世纪之前那支横扫欧陆的法军早已是昨日黄花。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了拿破仑三世与手下巴赞将军的将帅失和的问题,这都是法军在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拿破仑三世本想通过胜利保住自己的帝国,但是最终却失掉了战争,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这对他来讲当然是一场南辕北辙的战争。

而相关者在军事之外活动也十分值得关注。比如战争尾声阶段,俾斯麦就对与拿破仑三世的被俘感到了担忧,他认为这样不仅不能结束同法国的战争,然而会将法兰西重新推到共和国的道路之上,反而会阻碍普鲁士目的的达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这位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家敏锐的嗅觉。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是谁赢得了普法战争?”作者的态度隐约表现出了一种指责,认为普法战争的胜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是世界走向世界大战的开始。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值得反思的。如今一提到两次世界大战,就有人认为其罪魁祸首都是德国,然后追根溯源,便寻到了普鲁士以及它的军国主义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也许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也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有人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德国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战的爆发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犯下的罪行,不如说是一场欧洲各国几十年来为了争夺利益所产生的恩怨摩擦的闹剧。但不可否认的是,统一后的德国的确极大的打破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俾斯麦在欧洲这个大舞台上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