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的圣诞节》读后感1500字!
作者:啊看到没电脑
故事紧扣战后背景,形象生动直观的老派比喻,以配合故事为主的转折,尤其是证人的审讯过程与证言不止提供线索也用来丰富其自身形象的做法都是优秀加分项。确实,如果在侦探推理小说中真的只是把家访单纯当成问答线索收集那确实也太没意思了,就应该要更多不同的内容。
啊,谁不喜欢病态少女作为连环杀人凶手呢?但仔细一想,可能从江户川乱步到松本清张这一脉,其中的“魔女”或“恶女”作为一类凶手其实最终也是完全服务于男性凝视作为消遣的。还是得有更多女性侦探推理小说写作者才行。
《恶魔的圣诞节》好像是出于1958年,前一年就是《点与线》出版。我在想四五十年代日本战后本格之所以能无违和衔接上欧美古典黄金时代作品风格其中一大原因(原因肯定很多我只是在此举一个)其实只是两者的时间相隔很近而已,因此得以无缝顺接。
(电影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啊不要在讨论二十世纪侦探小说史的时候忽略电影啊混蛋!而且我觉得到了八十年代后我们应该把游戏也纳入讨论范围。是的,必须如此!新媒介的出现必然改变旧媒介的样式。)
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还能不能,或者说,还有没有必要接上古典本格的水脉呢?难说,难说!
我其实在寻思老横沟的作品到底有多少内容是把欧美古典侦探的骨架拆了出来,然后拿日本人的刻板形象(绝非贬义,我个人觉得在通俗消遣读物中简单化各类人物角色无可厚非)加上本土通俗故事作为一种皮肉套上去的。效果确实不错,我也挺喜欢这种黄金时代遗风。但我是在怀疑小说跟现实到底区别有多大。因为理论上除了写实的社会派以外,本格好像多是浪漫主义,也就不免有虚构的内容。
(我操这段话我在上一篇里已经说过意思几乎完全相同的一段了,操啊我他妈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短评有三两个人说《恶魔的圣诞节》跟《Y的悲剧》很像(“名篇的影子”也有人这么说),虽然我是没看过悲剧系列吧(因为以前看《X的悲剧》时觉得哲瑞·雷恩太他妈拖沓,所以直接翻到结局随便看了看就再也没碰过这个系列),但我起码是知道Y里边内容好像也是家族连环杀人,然后小孩是凶手,然后侦探设计让小孩服下自己的毒。
不过我这边讲的是:侦探推理小说中的这种“致敬”。哦我也不知道算不算致敬,但我是知道江户川乱步和横沟正史都写过这种致敬或者改编的作品。
讲这个是因为我觉得,好像国产推理有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创新焦虑”,就是在我个人看来写手们很怕与老作品的故事剧情有一种撞车。这有一大部分原因自然是来源于这十几年来的那种抄袭风气,以及如果大家都在写暴风雪山庄或者本格老套路,那创新焦虑的存在是很合理。
我说的都是废话,我现在太热了我的意思是:乱步横沟的致敬或改编有日本本土文化与欧美故事差别很大这一层,所以做起来容易,读者也乐于接受。但到了国产推理这边就会存在我之前讲到的因素:即时代和城市背景的模糊感导致2010年的作品跟2020年的作品看起来差不多的情况存在。
时代是无法清晰的,后果就是没法像横沟那样直接点出故事发生时间是1957年的一个具体月份,也没办法让Y的悲剧套上战后日本的背景变成另一种风格全然不同的故事。日光之下确实无新事,但它可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上演。
这说的还是废话。故事的“风情”:我的问题是:如果本格推理(无论“新”不“新”)一直处在完全架空的环境背景下,成为一种纯粹的避世的非现实的推理谜题而存在的话。这样下去真的能持久吗?
“如果本格推理已死,什么会代替它?”
哦我上边忘提了,关于“创新焦虑”也体现在写手们的那种类似“我一定要写一个别人没写过的诡计”这种的想法上。虽然我觉得这是没错了,但我觉得这种想法的出发点,估计其实内核是“我一定不能跟别人写的东西有哪个地方写得一样”。然后就....逐渐地走上了一种奇怪的极端。
但其实想想这年头你为了要过审能出版你确实好像也没剩下什么东西能写了呢,怎么说啊朋友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