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1000字!
作者:刺猬哥哥
其实在看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某一领域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经历,艰苦的童年,落魄的青年等等。那到底是他们的独特经历决定了他们思想的不同,还是他们不同的思想决定了他们的独特经历呢?就拿村上春树来说,大学还没毕业就早早结婚,结婚后又不愿意去工作,就开了个播放爵士乐,提供菜肴、咖啡的小店,几年后才毕业离校。
这和其他人的生活轨迹一比,完全是反过来的啊!在他人生的前29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和小说打上交道,虽然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但直到29岁那年,他才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写点什么东西。于是就有了村上春树30岁时的处女作《且听风吟》——拿到那一年的《群像》杂志的新人文学奖,算是跨入了专职作家的门。
我是很少见到村上先生这样的人生经历,大概也是我活得短见得少的原因,但是我看到的是,大部分成功者的经历都是和一定程度的苦难挂钩的,或者更准确一点,和一定程度的磨砺有关。
在某一个人生阶段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是无法预见随时可能到来的磨砺的,而大部分人往往也在祈祷不要遇见大的挫折,于是一群满身朝气的人就在相同的赛道上一起出发了。这条赛道并不是平坦的,有山路,有大坑,有湖泊,甚至还有危险的敌人,一些思想不同的人会提前想到这些因素,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但他们知道,不管能不能遇到,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
第一次分化从这里就开始了。
那些只有朝气而没有准备的人,在第一次遇到磨砺时,就会被淘汰很多,活下来的人,有的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有的依旧只是沉浸在活下来的喜悦中,福大命大,继续前进。
这样的过程还会重复很多次,最终到达终点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在一开始就具备与众不同的思想,一路未雨绸缪,并经过艰难的过程到达终点;另一种是随着经受的磨砺不断增多,逐渐养成了与众不同的思想,虽然受过伤,但最终还是到达了重点。
至于那些能一路福大命大,空有一身朝气却还能到达终点的人,我是没见过……回到开头的问题,这两种情况应该都是存在的,独特经历和独特思想不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简言之,没有明确的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的要求。独特的经历更像是一种筛选条件,经过磨砺走到终点的人才具有发言权,这是典型的幸存者效应。
对于成功的人而言,有的先拥有了独特的思想,这让他们在遇到磨砺的时候得以成功脱身,最终脱颖而出;而有的在开始并没有独特的思想,但是在磨砺中他们不断思考学习,慢慢具备了独特的思想。所以在终点上看,成功者都是既有独特思想又有独特经历的人。
而村上先生,大概是属于后者。
从《且听风吟》时的“写写看吧”,到最后竟坚持30多年下来的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他没有想到的。他的写作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因为日本国内对他本人舆论压力过大,曾跑到欧洲居住休养。村上先生也不是天生就具有非凡的写作能力,他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技巧,从开始的“无名氏”,到尝试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到为人物起名等等,一路上他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力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很喜欢书中村上先生本人说的一段话,最后分享一下用作结尾吧:
“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是否能感到快乐”大概可以成为一个基准。如果你从事着一份自以为很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从中发现油然而生的乐趣和喜悦;如果工作时完全没有心花怒放的感觉,看来那里面就有些不对头、不调和地东西了。这种时候就必须回归初心,将妨碍乐趣与喜悦地多余部件和不自然地要素一个个抛弃掉。
也许,那些成功者,都是抱着这份喜悦和乐趣才走到终点的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