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读后感1000字!
作者:Scarlett
很少选择实用性的书,因为总觉得公众号是更合适的实用信息传播渠道。但一看到关于阅读的指导书,总是忍不住买来看看。作者斋藤孝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法学部,后来到明治大学任教,本来是受到他那本《规划力》的标题吸引(后来发现那个跟城市规划没有任何关联),但却看到了这本书。读完之后发现,作者的专业不愧是教育学,很多言辞都像在对着学生说,像我这种中年人接受起来还有点不习惯,但不影响他观点的表达。
既然作者是讲《深阅读》,开头肯定是对网络获取信息的“浅阅读”做了批判。大致的批判立论角度就是“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只不过用更形象的说法展示了而已,文字的海洋之中,确实有深浅之分。如果能深入下去,底层流淌着的便是精神的清流。也许各位读者会反问人为什么需要深层次的精神清流?在作者看来,这是改善时代精神面貌的途径,也是自我对话的一种难得情境,暂时跳脱出平常遇到的各种麻烦。
既然是实用性的书籍,我们就直奔主题,看看作者给阅读带来了哪些好的建议。
第一,建议“自问自思”。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如果遇到作者自己提出问题的书籍,那一定要着重标注出来,看看后来是如何解答的。由于日常积累经验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读书的过程中获取经验会比实际体验更快一些,而这些经验就能帮你更好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直接作用于日常的工作,个人业绩一定会有起色。
第二,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作者认为书脊的作用也是非常惊人的,即便买回来的书没有正本阅读,但能够在书架上进行自己的整理和分类,也会形成独特的“记忆装置”。所谓有书的生活,不应低于三百册的收藏,要是有条件,应该有一千册书。这与之前买书不读就是做慈善的理念不谋而合,藏书千册为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这里我加一点自己的体验,这个藏书的书架还应该是动态的,也许隔段时间自己的段位变高了,就会淘汰一些书,购进一些新书,把旧书拿去给更合适的人阅读。
第三,一天一本是最简单的读书方法。作者自己的读书节奏,是一天读一本书,并非要大家走马观花,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读书中的一部分。读后感www.simayi.net比如读长篇小说,很多人会望而却步,作者就教大家只看有对话的部分,读得再慢的人也会很快读完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难懂的部分可以跳过,理解不了也不是读者的责任,也许日后返回来再看,就能理解了。而读书时间可以随意设定,睡觉前、泡澡时、坐车时都可以成为阅读的机会。买了一堆书的时候,就把每本都翻来看看,以免堆砌在那里越来越成为开始时的负担。
最后,“输出”使书成为自己的血肉。这一点,就像我经常对你们做的一样,把看完的书写成推荐或总结,加深印象,也可以时时回顾。除了发推送、写博客以外,还可以用简单的概括向别人说明这本书写作的内容,或者引用一下书的观点,都可以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点尤其重要,一开始这么做的时候,肯定会像小孩穿着大人的西装那样,滑稽可笑。但是,当你能够把书的内容成熟地铺设在自己的道路上时,引用或者解读就会给自己的谈吐和思想增色不少,也会将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用自己读书的特殊历程。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内容,就不在这里全部展现了。这样一本小小的书,可能花上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但如果试着去践行里面的一些建议,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谨以此书,献给那些读不下去书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