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读后感1000字!
作者:Violet
从去年到今日,一路折返于广州、贵阳、北京、深圳、成都、上海,如果问我最喜欢哪个城市,我会坚定地告诉众人我喜欢上海,喜欢她秋日的梧桐,喜欢她的吴侬软语,喜欢她的老虎抓脚粢饭糕、粢饭炝饼小馄饨,喜欢落日余晖下的世纪大道,喜欢灯火通明的新天地……怀念幼时破败弄堂里的大闸蟹,少时丽娃河畔的杨柳依依,寂静校园里的“我知道有个人和我一样,遥望星空到天明”,甚至怀念走亲戚时人情冷暖的体面。不管好的、坏的,这座城市就像冥冥之中的灯塔,似乎永远明亮,永远等待着归航的远行人。但当我真正离开,意识到自我本就是浮萍,不属于任何故土时,本以为的落寞,却被一种宁静所代替。——此为题记
不得不感慨,很多年没有再认真读过厚达四百余页的当代长篇小说,一来是心境愈加地难以冥定,二来是很少有如此洋洋洒洒三十万字的小说能够有如此巧妙的结构,将几家人、两百余年的运河历史嵌入到家国,融入到儿女。一部《大河谭》即是历史时间的入口,也是现实世界的出口。在《北上》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历史器物的考据,到最后都变成了每个个体对于“我是谁,我该向哪去”的哲学式地最根本性的追溯。里面既有对“在世界之中的一切都如其所是地是,都如其发生地发生”(Wittgenstein6.41)的回应:“强劲的虚构可以催生出真实……虚构往往是进入历史最有效的路径……既然我们的历史通常源于虚构,那么只有虚构本身才能解开虚构的密码”;也有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反思:“语言是深入一种异质生活和文化的最重要的路径”
整个故事以考古开篇,考古结束。时间在这里失去了度量的意义,不再是线性地前进或追忆,而是离散、交织、错乱最后归于和谐的统一,“很难说他们的故事从哪开始”,自我的故事却在每一天、每一秒地发生,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在人生旅途中言语、记忆、动作、情绪都会模糊变成历史,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不竟真实地记录。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蒋捷《虞美人》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丑奴儿》
文学是世界的侧影,历史是现实的幻象。我想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用任何的文艺批判理论的框架去剖析,也不需写出每一条线索、每一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只要有那么一个瞬间,让心灵怵地停留就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