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辨》读后感1000字!
上学期,法理学的课程作业。有点感想,大致写写。(有参考引用,未具体列出)
读完《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本书后,我也觉得确实书中内容言浅意深,读来发人深省,但在理解上也常常觉得困难,觉得晦涩难懂。
掩卷深思,想到萨维尼曾说:“法律并无什么可得圆融自洽的存在,相反,其本质仍为人类生活本身。”说明,冰冷的法律必须和文化的温度相融合。再结合孟德斯鸠在其著作中曾声明的原则是:“我们应当用法律去阐明历史,用历史去阐明法律。”感觉这和作者梁治平老师将法律和比较文化分析相结合的行文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冰冷刚硬的法律和人类的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让人们将法律纳入到更紧密的关系中。
我认为这本《法辨》最大的特点是,这是一个文集,而非专著。整本书仿佛具有了散文的韵味,但却有系统的逻辑结构和内部线索。其中每一篇文章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哲学智慧与才情。厚重的名著可能给予我们的是知识的启迪,但是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小文短章更多显示出了个性与灵动。
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国内外从古至今有关法律的历史发展,为读者讲述了中国法可能存在的过去文化传统由来,现在的法律学术现状和国内法制生态和将来法律发展的趋势以及可能性。《法辨》这本书收录了梁老师1985年到1987年间的大部分文章,一共是十九篇。其中有十三篇都刊发在充满思辨与呐喊的《读书》杂志上。集子的名字来源于书中很精彩的一篇文章——《“法”辨》,文章主要讲了中国的国家与法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是表现文集主题的点睛之笔。
《法辨》有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概说、中国法、西方法和中西法律传统之比较。作者在开篇序言就揭示文集的主题——用法律阐明文化,用文化阐明法律。全文展现了一种法学研究新方式——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法律。这无疑是中国法学研究里程碑式的拓展。
比较法和比较文化的段落中,作者提到了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法律、艺术、道德和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之个人所获得的其他的任何习惯,在这个意义上,法正是文化中的应有之义。比较法对我国的意义在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让我们在对待传统时,应取精粹去糟粕,抱着扬弃、改造的态度,重新比较和估价我们民族的文化,以此用新的视角来评价我国的法律发展。我想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目的。
梁治平老师认为,中国古代法律的立场为礼、义、理,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所以总体排斥诉讼。
发展到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应该仍然影响着纠纷的解决。为了合理解决纠纷,方式也逐渐多元化,除了诉讼,司法机关也积极运用非诉讼方式,读后感www.simayi.net如调解、当事人和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有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又有助于整合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但这还说明今人对法的看法,还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摆脱固有观念的纠缠。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今天的认识距现代法治的要求也还有明显差距。正如本书中倡导的:“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有必要进行一场观念的革新,清算以往的历史,自觉认清我们于无意中承受的传统,尤其是认清这种传统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这是第一步。”11只有当我们努力去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才可以说改变或增强了现代人的法的意识,这应该也是每个法律人的愿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