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读后感2000字

《好嘴杨巴》读后感2000字!

作者:池鸿

天津卫号称哏儿都,天津人的幽默在全国都很有名。作为解放前的租界,天津又汇聚了各方的能人异士,这给天津这片土地增添了很多的传奇色彩。

当代著名作家、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是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对天津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一直有着深入的研究。

这本《好嘴杨巴》就是冯骥才以天津为背景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里面刻画的人物和风土人情,不仅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还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对于想了解老天津卫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小说集。

0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这部奇书里,刻画了很多能人,这些能人不仅技艺高超,而且都有自己必须坚持的规矩。骨科大夫苏七块,出手神奇,但看病必须要七块大洋,只认钱不认人。

有一次,一个三轮车夫摔断了胳膊,想找他接骨,因为拿不出七块大洋,苏七块就是不给治病。等到车夫借来钱之后,苏七块立刻手到病除。

事情过后,苏七块把车夫借来的七块大洋,又原封不动的还给了债主,并且说:“你别以为我人心不善,只是立下的规矩不能破。”

这就是在规矩面前六亲不认的故事。

另一个讲规矩的人,是黑道儿上混的李金鏊,他走到那里都有面子,别人还以为他是富得流油,实际上他是一个只过交情不过钱的人。

他只负责帮人解决困难,自己有困难也只要求别人帮他摆脱,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取钱财。此外还有偷富济贫的燕子李三,总督大人和他打赌让他偷官印,他即使不稀罕那玩意儿,宁可在官印上面画上一只燕子,也绝不输给别人。

正是这些奇特规矩,让这些民间奇人多了更多的传奇色彩。本书才刻画人物的精神内核上,将人物特质把握的很到位。

02、天津卫为什么响当当

《好嘴杨巴》在描写民间离奇的故事上,也带有很魔幻的味道。比如丑狗黑头,因为奇丑无比而特别懂得讨好别人,也特别懂得感恩。但是在一次误会中,它吓坏了邻居家的孩子,因为被主人骂了几句,羞愧难当扎到泥里自杀了。

不管这个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故事里传递出的感恩与自责,无比透露出淳朴的民风。刷子李的故事,就是民间对匠心之人的一种褒奖,他把刷浆不沾身示为一种标志和荣耀,并借助这样的绝活儿在天津卫站稳脚跟。

这种故事展现的是天津人对技术人才的尊重和推崇,正是这种崇尚本领的精神,让老天津卫的名气在全国都响当当的。至于天津最传统的狗不理的故事,也一直在天津人中间口口相传,让天津人的认真精神落到了实锤。

作者讲述的这些故事看似都是一些民间传说,但是,细品起来,他们之间的精神都是相通的,这一个个故事都将天津的风土人情和勤劳为本的意识,渲染的淋漓尽致。

03、书中最重量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三寸金莲》。

这部小说是冯骥才的代表作,也是非常脍炙人口的佳作。无论从民风还是艺术欣赏简直,都是北方民俗小说的精品。主人公香莲在七岁那年被奶奶裹脚。为了让她将来能有一双人见人爱的小脚,奶奶用了很多痛苦的手段,一度把香莲折磨的死去活来。

长大的香莲终于有了一双绝世的小脚,凭着这双小脚,她嫁给了古玩行掌柜的傻儿子,挤进了“豪门”。但是因为这双小脚,读后感www.simayi.net香莲也感受到世间的苦楚,甚至一度想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一起寻短见。最终,她又成了缠足陋习的捍卫者,与天足派的代表牛俊英比赛斗脚。

最终,牛俊英胜出,在最后一刻,香莲认出牛俊英就是自己失踪的女儿,身子一栽,昏了过去。这部小说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正是寻根文学和反思文学竞相争艳的时候。冯骥才认为,文化反思应该带有强烈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所以,冯骥才创作了一些列的文化反思小说。

而《三寸金莲》作为《怪事奇谈》系列之一,更是强烈抨击了中国旧文化的劣根性。冯骥才在他的作品中,提出了这样的反思:“既然民族文化有这样的劣根和惰力,为何又这么顽固呢?”

于是,他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他认为,这些传统文化有一种更厉害的东西,就是魅力。这种魅力,把畸形的、病态的、人为扭曲的清规戒律,变成了一种有魅力的美。当人们沉浸其中,还会不自觉的丰富和完美它。

就像三寸金莲,一种原本丑陋畸形的脚,却在艺术家的笔下,变成一种文化。

04、纵观《好嘴杨巴》这本书,冯骥才将民俗的魅力和陈规陋习进行了强烈的对比,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多元化的地域风情。

但这些民俗中间也有着强烈的封建主义色彩,有些甚至透露着些许荒唐。

尤其是《三寸金莲》,从病态的小脚,写出了扭曲的人生,这种扭曲的人生,也是以整个社会的扭曲为背景的。纵观整部小说,作者在文学上的造诣,给这部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在用词方面,他准确、简介,而且工整,给读者一种身心愉悦的阅读享受。

为了更好的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他还擅长使用修辞方法,在阅读节奏上,也让读者感觉颇为朗朗上口。

这一切,对于天津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冯骥才来说,是他多年潜心研究文化和文学的结果。尽管他的作品也有部分争议,认为他宣扬了很多腐朽的东西,但是拿到今天来看,读者更愿意从他的作品中,去欣赏文学和艺术。

至于观念上的不同态度和理解,就交给每一个读者去品味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