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之色》读后感1000字!
我们究竟更爱什么样的小说?这个问题来源于我最近看的这本《火光之色》。
这算是一本新近出版的畅销小说,怎样一眼认定一本畅销书,通过腰封的文字就可以——法国当代不可不读的文学大师皮耶尔·勒迈特重磅新作。
“你感到痛苦的时刻,就是你蜕变的时刻,它让你的生命变得丰盈而强大。”
迎合趣味,鸡汤香浓。先来说说对这本书的一些基本印象。(可能轻微剧透)
1、这是一个关于女性复仇的故事,但是称之女版《基督山伯爵》,很多读者都表示了还是差点。
2、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25-1933年,两次大战之间的法国,作者对于时代大背景的描摹把控的很好。很多读者对这个处于经济危机之下的“一个没有准备好的、不确定的、分崩离析中的国家”印象深刻。
3、故事里包含了20多个人物,主角玛德莱娜不怎么招人喜欢,反而是一个小配角女歌唱家索朗日令人印象深刻,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被寄托了美好理想的不太真实的角色吧。
4、翻译的问题是这样,前半部分要好于后半部分。
5、整个故事结构很像爽文,冲突明显,所以应该很适合被改编成电影。
说回我们开篇的读者与作品的问题。
《火光之色》讲述的是备受压迫的时代背景下玛德莱娜的觉醒之路,一步步失势后再一步步绝地反击。被欺骗、被背叛、被剥夺,读后感www.simayi.net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的每个人生中都会经历的悲惨时刻。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得承认,虽然我们会遭遇到玛德莱娜的苦难,但是我们却无法活成最终的玛德莱娜的样子。
复仇是很爽,但是平凡的我们做不到。有读者留言说,“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被塑造得饱满立体的,就连女主角玛德莱娜也因为缺少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而单薄得仿佛纸片人。”
所以我要说,真正鲜活的玛德莱娜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里。
可是这重要么?我忘记了是哪位作家曾经说过,文学这种东西,不是为社会的胜利者准备的。
因为这世上的强者拿文学当点缀,而弱者却拿它当做自己生命的明灯,水中的稻草,垂死挣扎时的救命药。
“小说经常是与落伍者、孤独者、寂寞者相濡以沫的,护着那些被历史遗弃的人和事,被前进的社会冷落的生命,陪伴他们、温暖他们、鼓舞他们。”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活着》这样的“丧文”,还是《火光之色》这样的“爽文”,都可以得到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的喜爱。
因为前者可以让我们感觉不再孤单,而后者让我们保有一点人生的希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