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吴昌硕去赏花》读后感1000字

《跟着吴昌硕去赏花》读后感1000字!

首先,我感觉作者很不喜欢倪瓒……可能觉得他太清高了,而且画的很空灵,他也不太喜欢明清的画,特别是郑板桥。他形容郑板桥为只画梅竹石而且画画像给瓷器画花纹一样。哪怕这个画布大了一圈,他只会元素的堆砌,而不是放大任何一个元素。

郑板桥的竹子,这么一看还真那么回事

其次,我很喜欢他对八大山人的简介。也喜欢听花这一章。其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在吴昌硕在画残荷的时候,喜欢用泼墨,泼墨时有声音,所以看到荷花图似乎不仅能听到风吹荷叶摇摆的声音,还能听到泼墨的声音。

再者,吴昌硕他的性格非常好,随和,没有架子,跟卖豆浆的老头避雨都能聊得来而且给人家画。画的颜色也非常鲜艳大气且不俗,这个人画的也很平民取向。“在经历了宋元以黑白水墨为主导的绘画时代以后,进入明清,与商业化潮流相吻合,青绿山水开始复苏,在宋元山水花卉画中褪淡的色彩,在画家的笔下重现姹紫嫣红,甚至走向大红大绿,呈现出极强的世俗色彩。

绘画的平民化取向,自沈周、文徵明、唐寅的绘画里就已经开始。他们大多采用日常题材,贴近日常生活,笔法亦风流潇洒,用今天报纸上的话说,即“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李泽厚先生将其比拟为“文学中的市民文艺和浪漫主义阶段”。

而且他还很浪漫

“吴昌硕跟李商隐有同感,他画荷,理想的环境也是雨天。他说:“予喜画荷叶,醉墨团团,不着一花。”重点是后面:“如残秋泊舟苕霄间,篷窗听雨时也。”

说他画荷时,喜欢泛舟停在雨里,听雨打篷窗的声音。有了这份顿挫、空灵的伴奏,他笔下荷花,才有了灵韵。他还记道:

郭外观荷,风雨飒来,借野老笠戴之,折花行堤上。归写图,未题诗,先有诗意也。

说他在城外看荷,风雨骤至,他赶紧从农民那里借来斗突戴在头上,折下一枝花,依旧在堤上行走。”

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还喜欢一些流行元素,就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SHE的歌都写进去了,非常接地气,而这或许就是作者喜欢吴昌硕的原因吧,因为他跟吴昌硕一样。

我也很喜欢吴昌硕的画,他的画在晚清那个照《芥子园画谱》宣科的时代格外的独特,透过一草一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像是回到了六朝时代...而这热爱大地的情感颇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感觉,也有点像海子。(请看土地王的亚洲铜)

其实人生也像是这样,兜兜转转高高低低,最后归根到底还是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质朴的大地。

我还很喜欢里面一句话,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是清高的(这句话是作者用来骂倪瓒的)再美丽高尚的花也是用肮脏的大粪灌溉出来的,所以不要用一种清高的眼光去看世界,因为众生万物平等,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超脱。

甚至到最后,作者都在讽刺倪瓒....把倪瓒跟吴昌硕做对比....

作者还认为吴昌硕的画颇有蒙太奇的感觉

“吴昌硕画花卉,有时会在花卉旁边,加上一把椅子、一盏油灯,将自然世界的桃红柳绿,纳入到一一个日常的场景中。《菊灯图》轴、《梅灯图》轴,就是如此。读后感www.simayi.net这样的组合,谈不上什么逻辑性,在现实中出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但这是吴昌硕经常运用的一种蒙太奇组合。图像背后,反映了他精神世界的两重性:一方面,他是平民的,另一方面,他又是精英的一那激灯。无论世界怎样荒寒,他心里的那盏灯,永远是点着的,尽管它那么微弱。

光绪十三年(188年)二月十三”,吴昌硕画完这幅《梅灯图》轴,安然题上:点点梅花媚古春,荧荧灯火照清贫。缶庐风雪寒如此,著个吟诗缶道人。

让我想起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那句不忘的合同:“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所以,吴昌硕这个人不仅是个“平民”画家,还有很高尚的气节,作者写的也很好,文笔流畅大气,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