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2000字!
作者:李大福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乍一听像极了中学门口地摊上毫无营养的言情小说,其实不然,它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个13岁女孩子被补习班老师诱奸、强暴、性虐长达五年最后疯癫的故事。其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影响深远。希望这本书不会像《Hello,树先生》一样因为名字太土而被埋没。
本书作者是台湾青年女作家林奕含根据自己的事件改编而成的。女主人公房思琪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便是自己,高中时期被国文老师诱奸以至于身患重度抑郁症,最终在本书即将出版的前两个月上吊自杀,年仅26岁。而男主人公李国华的原型陈星因证据不足未受到法律制裁,在台湾遭受巨大舆论压力而改名换姓来大陆继续从事教育行业。
书中女主房思琪是一个对文学充满极度热爱的人,甚至可以说迷恋。13岁就拥有超过同龄人的文学素养,当她遇到了国文老师李国华便对其产生了仰慕敬爱之心,李国华利用了这一点对她实施了性侵。李国华说“这是老师对你的爱,你不是也喜欢老师吗?我们在做的是相互爱的人最极致的事”。然而对于情窦未开、心智还未成熟的房思琪来说对于这件事她无法有正确的认知,并难以启齿对父母他人讲,她只能自我厌恶,她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思想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东西!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尽管这样是如此自欺欺人,但是这是她唯一减轻痛苦的方式,必须给自己一个解释一个交代,只有通过自我麻痹自我安慰,就这样对老师产生了一种畸形的爱,因为她还一次没有经历过什么是真正的少男少女的爱情,她没有经历过原来爱情是要两个人先要暧昧然后男生表白再去牵手的,后来她才明白原来爱情不仅仅只有性交。而她再也回不去了,她的青春还未展开翅膀便夭折在了13岁。等待她的是整夜梦里的阳具,是无休止的痛楚,最终变得疯癫。
在林奕含自杀前的一段采访中,她抛出了几个开放性的话题,她问是否文学都是巧言令色的?而她给自己的答案是文学辜负的自己。我觉得最终导致林选择轻生的是她心目中对于文学信仰的崩塌,她认为文学里的东西都是真善美的,学国文的人亦是如此。中国浩浩汤汤几千年的诗歌情话都是发于内心真实的,她不相信学国文的人会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她认为国文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然而她真的看错了,文学是多样性的不仅仅有真善美,还有假恶丑。
由此便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具体到文学作品或者说艺术作品跟创作者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比如说一幅字画,我们常常会讲字如其人,像颜真卿的楷书浑厚雄劲如他人品刚正不阿。像李白的诗如其人放荡不羁。作品真的能如实反映创作者的人品吗?我看不见得,可以说不全面,比如卡拉瓦乔是意大利罗马时期著名画家,但同时他还是明杀人犯。国内的很多戏剧演员很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驴得水》女主人公,但是现实生活中她的作风却不符合伦理道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记得托尔斯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伟大的人”。当一件作品或者说艺术品完成的时候从某种层面便于创作者完全脱离了关系。欣赏作品即可,却没有必要再去研究作者的道德修养如何是否犯过罪。若执意研究那就是你吃了鸡蛋还想看下蛋的鸡是否长的漂亮。
由此我们再引申几个话题关于文学、艺术和道德的概念和关系。我觉得文学艺术并不是生活的写照,它更像是生活的缺失,是理想化的生活。只有缺失的人们才会疯狂的追求。而这也无关道德修养,因为艺术从来就不受道德的约束。但这也并不是去犯罪的理由。而道德也仅仅是法律的最低底线。
回到书中李国华想要学习胡兰成那样子的风流,却不是那个味道。他只是用文学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后再用文学来为自己的罪名开脱,使自己和房思琪觉得心安理得,可以说是一个高明的犯罪者。这绝不是什么风流倜傥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的修养,读后感www.simayi.net是一个伪君子为自己的诡辩是对一个女孩子的洗脑。文人扒光了“文”字的外衣终究还是个食色性也的人。但他只剩下了色不知能否称作人了?这已经不能称作是斯文败类,他们就是披着文学的外衣残暴的刽子手砍向了手无寸铁的女孩。剥夺了她青春所有的美好。如今应当是流行的PUA学大师了吧。再听听李国华口中的文人素养:温良恭俭让。林奕含的翻译是“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
现实情况对于性禁忌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会觉得是她的错,连她自己都觉得是自己的错。因为大部分人对于被强暴者带有偏见的,对她们来说是十分不友好的,可以说是二次伤害。某种意义来讲全社会都是施暴者。比如同时对待一个被强奸和对待一个被抢劫的人,他人的心理会是一样的吗?这也许是很难改变的现状,女人的贞洁从一种精神状态变成了一片破裂便永远无法修复的处女膜。
从韩国N号房到现在鲍某明性侵养女,这样的事件依旧发生着。林说“文学是徒劳的是滑稽的,写这么多不能拯救任何人甚至不能拯救自己,还不如拿刀冲进去杀了他”。我想她应该是对文学绝望了吧。人们总是对他人的痛苦毫无想象,无论如何都无法感同身受。信仰的支柱崩塌的粉碎,终究还是选择了以血为书,用生命完成了送给文学最后的一封情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