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读后感1000字

《电影批评》读后感1000字!

写的不好,随便看看。

电影是20世纪人类创造的最大奇迹之一,电影作为奇迹,从一开始便作为大众艺术而出现。早期电影的透明性、通俗性和娱乐性在吸引了大批普罗大众的同时,人们关于电影的评论也随之出现。由于电影自诞生起就不断地从其他古老艺术中挪用艺术手段,人们便可以借助得自其他艺术的知识对电影做出“权威”评论,甚至出现了大批迷影自发创办的电影刊物,这以法国的《电影手册》为代表。然而早期的电影批评大多只是停留在影片中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上,尽管也有针对电影本体的讨论,但是对电影语言和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的电影批评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才逐渐出现。

北大戴锦华教授对基于现代电影理论基础和背景的影片精读和分析,在本书中的每一章节重点介绍了一种电影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一部影片的细读来展示对这一理论方法的运用;旨在通过理论化影评写作的介绍,让大家了解现代电影理论的主要脉络,在批评实践中获得对电影叙事、电影语言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我最喜欢的两个章节非第五章莫属,也就是作者以《情书》为例证对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的分析和实践。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修正与拓展,最终造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作者主要介绍并运用的是拉康的“镜像”理论。“镜像阶段”即人在6-18个月的生命阶段,在该阶段中,孩子被抱到镜前从将镜中人指认为“他者”到将其指认为“自我”的过程中包含了双重误识,孩子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迷恋。

我几年前观看《情书》时,正是国内青春疼痛文学泛滥的时候,当时几部文学IP改编的青春片在国内大火,正值青春期的笔者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找出了这部经典青春片。当时年少无知,对电影叙事和电影语言自然是看不出来什么明道。在大四备考电影研究生时,读后感www.simayi.net有幸阅读了一些关于电影理论的书籍,勉强从十足的门外汉变为踏进了一只脚。但是干啃理论造成的后果就是“只知其意,不知何用。”拉康在弗洛伊德基础上的再修正,使得精神分析理论的脉络更加复杂,对笔者来说确实有些难懂。

戴锦华教授将《情书》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视为一个拉康意义上的自我寓言。

“纯真的他恋,同时是露骨的自恋。”

藤井树(男)对藤井树(女)的暗恋是一次自恋的投影,由于二人共享名字这一“能指”,少年树对少女树产生了异性的、扩张的自恋。博子与树(女)的相貌完全相同,两人互寄“情书”的行为便可以理解成一个极为直接的镜式情境。藤井树(男)与藤井树(女)、藤井树(女)与博子,三个孤独者在两组镜像关系中最终得到获救。

最后要提的是本书所采用的以理论化影评写作来反向阐述现代电影理论的研究方法拉近了与非专业读者的距离,与一些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工具书形成区别。推荐广大影迷阅读本书的同时还可以收听戴锦华教授的大师电影课《52倍人生》,能够实现1+1>2的收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