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作者:马小斐

《红楼梦》里,人们爱黛玉的多愁善感、冰雪聪明,爱宝钗的世故圆滑,爱湘云的侠气纯粹,又爱探春的天生好强又十分聪颖。

我喜欢的是一个隐形的大菩萨李纨。刚开始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她爱财,小心思很多,像极了葛朗台似的守财奴。渐渐地,渐渐地,走进她的内心。

记得的在去年,我读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从看红楼起,一直爱的是薛宝钗和王熙凤。看点评说李纨这个人过的很惨,算是悲剧人物之一,少年时便守寡。带着自己的儿子。她是一个活菩萨一个很软的人。

前段时间,我再次拿起红楼时,看到了王夫人的一句话。当宝玉被打时,王夫人喊出去的那句话。当时,联想着之前的学习,忽然记起了李纨。

大奶奶活的很压抑,她不似黛玉那般,也不似凤姐和宝钗,她只是李纨,是贾珠的妻子,贾兰的母亲。正如书中四十回所说“李纨是个厚道人”一生,不争不抢,活的恬淡不已。

十几岁便嫁于贾珠为妻,不久生下了嫡长孙贾兰。贾珠是谁?那是一个多么神仙般的人物啊,贾政提起他会落泪,一向疼爱宝玉的王夫人竟然说“要是要他在,就算打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贾珠是按照当时社会情况下,选的很优秀的孩子。宫裁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如此学者大儒,也相中了贾珠,由此可以突出贾珠的优异。

李纨生活本应该顺风顺水。若贾珠在世,当家的人本应是她;在宝玉挨打时,也可以以长嫂身份,说上句“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不必整天带着姑娘们绣花、吟诗;她可以画胭脂,也可以戴宫花。

她和贾珠当年伉俪情深,琴瑟和谐,几次忆起他,眼泪不禁往下流。贾珠的去世,给了宫裁很大一击。

二十几岁本应该是一个人最光彩夺目的时期,可是她只能压抑自己。很来属于自己的管家大权却落她人之手,本应该是所有人最羡慕的对象,最幸福的女子。这种天差地别,无人可以承受起。

我为李纨和贾兰惋惜,如果贾珠还活着,李纨一定过得很好。

但是,经常考虑着,贾珠的死成就了贾宝玉和李纨这个槁木死灰的形象,给大观园的王熙凤和其他的小姐姐们广阔的舞台,因为要是贾珠活着的话,家里的地位就会有所变化,贾宝玉就没什么事了,但是,在曹公那里,如果贾珠还活着,就不会有红楼梦了,因为红楼梦的悲剧是内部的腐败,有贾珠在腐败的就不会那么快,看看贾兰的出息就可以看出来,这一脉都是护国忠君的好孩子,贾府有他们撑着,但是既然如此,曹公的思想就表达不出来了,所以他必须死,站在全书的角度上,他死的也不可惜。

宫裁性情好。

她是一个很有才的女子,大观园创办诗社,虽然她不喜欢写诗,但她写的很好。她居住在稻香村。目的是为了给贾兰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不想让他在一个富贵温柔乡里荒废一生。比起贾宝玉,她更喜欢让贾兰和贾环在一起,至少,贾环并不逃课废学;至少,贾环不与姐姐妹妹们在一起疯玩。

有人说她没有能力。

其实,没有能力,便是她最大的能力。看似不说话可是她找凤姐要诗社费用,把凤姐讲的无话可说,只能乖乖拿钱;早早备下金钱,那不是吝啬而是明哲保身,在大观园里,她除了贾兰又有谁能信得过?只有攒下大量钱财,可供儿子和自己的生活。前期她不表现自己,读后感www.simayi.net但她是结局最好的人之一,这不正是她的能力之处吗?看似什么都不清晰明朗的她,实则是最明白的人。王夫人,贾母的惦记的事情,她都明白,但是她不说;别人在意的事情,她明白;别人不在意的事情,她也知道;善于掩藏自己,这边是“示弱”。

这种示弱,给我们的生活也应有很大的启示,“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凡是一个低头,化干戈为玉帛。自己的格局也会随之提升。

大观园里,李纨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可谓是青春焕发。虽不能穿鲜艳服装,不浓妆艳抹,但却阻止不了她对自然美的欣赏感悟与追求。稻香村内几百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杏的色与形的热烈奔放正是李纨内心感情的外放。她对自然美的审度能力之高令人赞叹。大观园诗社的第一次诗会是在李纨的提议下以白海棠为题咏对象的。她虽没有题咏,但她对花的美是敏感而有欣赏力的;芦雪庭拥炉作诗也是李纨提出来的,在这片红粉玻璃世界里,每种景物都成了冰雪世界难得的装点。宝玉输了,李纨便罚他去向妙玉乞红梅,这罚的方式相对于王熙凤更是雅致。李纨对栊翠庵的红梅情有独钟,一见不足,还想带回去细细欣赏,对美的审度之高及爱美之心之烈,又非其他人所能及!她的出身,有入次才情并不为过。

李纨的诗知识广博,内蕴丰富。贾宝玉对李纨评诗称赞有加,说她"善看,又最公道"。曹公通过诗社,写出李纨的才和情,她平日的无好无为,是不得不为,是在礼教压迫下的牺牲。李纨并不是与世无争,心如死灰。曹雪芹越是写出李纨性格的光彩,越衬出她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

曹公的诗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写极了她的一生,如此一生平平淡淡,却有着人世间的智慧。读红楼,需要你细细的品,细细的品!才能品出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