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是因为不敢在一片赞誉中打三星,也抱着万一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怀疑遂留下台阶
记得是初中读的,然后后来的学习生活(现大学)中反反复复不同老师们都要提一嘴这本书,(今儿又是讨论这个)我寻思着这意味着这本书的优秀。
可我实在是难以欣赏,虽然很想跟上作家的步伐,但大概是我和他们有代沟。
生在现在这个社会,只要有手有脚不至于饿死,活到现在甚少经历社会动荡天外横祸,难以理解福贵,他是为啥活着啊?要我就死了,已经孑然一身无牵挂了,我为什么非要忍,吃苦就是好品质?我只觉得是旧时候不得以的事情,要是有选择,谁还去继续折磨。
虽然初中的我看的哭的稀里哗啦,其实只是因为他的苦难而哭的,完全没法共情这个人。
也不能忍受只为活着而活着,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现代人是如此贪婪,我觉得现在的人更多的痛苦是和自己较劲,苦于无法自我实现。总之这个时代下的我是这样的,我就难以产生处于巨大生存困境下的福贵的感悟,活着只为活着,亦或是芙蓉镇那种——活下去,牲口一样活下去。
我觉得这两种苦难没有高下之分,只是,确实没法沟通,终究是代沟吧?毕竟把我要是生在福贵那年头,我估计也是能活就万幸。福贵到我这……嗯那就不是福贵了。读后感www.simayi.net我感觉不出这本书的普适性,所以不晓得他算不算是众人口中的经典名著。当然也可能是我太年轻,不懂,读出的只是表面故事。今天有看到余华写给韩文版的序,着实震了我一下,可是在读书过程中,没感受到他序中的那个世界……大概这么多年了,应该重读一下再总结吧。
以下引用:余华韩文版自序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一部作品,这样的任务交给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愿意试一试,我希望韩国的读者能够容忍我的冒险。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均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事物,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