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谈读书,看《朱光潜谈读书》。
第一件,泱泱大国的子民一直以来都在五千年的“文化自信”里傲视群国。疫情来了之后,不久就收到了从日本飘洋而来的捐助物资,不同地域的物资箱子上写着不同的话,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日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相形之下“武汉加油”,“武汉不哭”就像被扯烂的棉袄飞出了白花花的棉絮里子一样。以至于网上流行起了“《论读书的重要性》——不读书连捐赠留言都写不过人家”的言论。
第二件,“211”全部人都在家竖扫把。竖个扫把本没什么小题大做,往乐里说就是穷极无聊找个乐子。然后就出现了以下这样的言论堂而皇之地自信满满地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着。
第一件事看出人对不读书、没文化的慌张。第二件事看人在读书,但却读出了没文化的荒谬。
国人不是不读书
朱先生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而我们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还只停留在“享受”。就连生活观也只在于满足“肉体享乐”。譬如工作是为混口“饭吃”,学习是为混个“铁饭碗”,成功后第一件事就是“扩金屋”广“藏娇”。问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个人觉得提问不准确。应该问,国人更愿意读什么样的书?就此,读书之前,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我的生活观是什么?”狭隘的“学问观”源于扭曲的“生活观”,扭曲的“生活观”又筑建狭隘的“学问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知其“一观”也就知其“另一观”。
你问国人为什么不读书?多数人都会感叹说:“哪有时间啊!”事实上不是没时间读书,只是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用”书上。读“无用”书很难,孤零零的一个人又加上欠缺物质效益作为激励基础,读书动力就已失去一半。读书的时候又没条件邀人捧场起哄,不仅如此,你还要为读一本书而放掉五光十色的娱乐,放掉闲聊里对虚荣的炫耀。更难的是,读书不仅花时间还需花出专注力、理解力、共情力。读书又不见可立马获利的效益。读书这件事里不见容易只见艰难,既是如此,务实的国人理所应当的选择了“无用而弃,畏难而返”。所以国人不是不读书,只是不读“无用”书。
你看,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里开篇就扯出了我们关于读书的病根:“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稻种发生成大量的谷子,预备着‘吃着不尽’。”
“治学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了。”
“生活对于有生之论是唯一的要务,学问是为了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的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他的生活,心灵也应该有他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保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读书还是读得言行荒谬,趣味低劣
在国人的观念里,读书,上学念课本就叫读书。读书是一段时期里为达某种目的而生的阶段性需求,无关精神。读书的目的各有不同,最普遍的非求学应考莫属。可惜的是,读后感www.simayi.net求学不求如何“做好一个人”只求做成一个“人上人”,应考只为“求官进爵”;文化,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只看他出入什么牌子的学校,能拿出什么样的文凭。这种“文化”其实是朱先生口中的“资格迷”。试问在这样的土壤上,有多少人能培养出读书的嗜好?它只能培养出读书的功利以及对学问本身反叛与不屑。所以生活里我们见惯不怪了流氓都有了文化。
近些年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捧着书本摆姿势拍照的人却倒是越来越多。这些场景也成了一种现象:一杯咖啡一本书、一束花一本书、沙滩阳光一本书......不管手里捧的是《成功100说话90》还是《阿弥陀佛么么哒》,人人都在读书的照片下总结一句“岁月静好”。这些个少有的“读书人”读的也根本不是书,他们细品的是“精致”标签,是虚幻带来的满足感。
在朱先生的时代,朱先生还能劝告读书人“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誉,少读也不能算羞耻.......”到了我们的这个时代呢?我们既没了读书的荣誉感,同时还丢了“没文化”的羞耻心。所以今天才有人能底气十足掐取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来作为引言。每一个读者对引言的想象都是没有边界的,人人都在避重就轻,谁还会去追寻作者言说的前提?《谈读书》里朱先生警告过我们“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天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
人一旦没有培养出读书的嗜好,又丢了没文化的羞耻心,有时借着社会的流行风向,心血来潮地走向浩瀚书海,进去瞬间就被卷得没了方向,想读什么?能读什么?什么感兴趣?瞬间全然无知,这时只能靠参考一些市场销售数据做的书目榜单来选书,这样一来,最后就是“嚼”了糟粕还如获至宝。这个样子的读书仿佛一个出生在泥塘里的婴儿一生都把凝固在身上的烂泥当作金鳞。
“在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在瀑布中应能同时见到自然的美丽、神力的广大和水力的实用。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看见诸方面的某一面,便说人所说的都不如他的真切”。所以,见扫帚扫地者,别只笃定他人的寒酸,也要学着见出他人对平凡万物好奇的赤子纯心。作者:星球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