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看三国的兴与亡——《殊途同归》一章的总结。
三国的兴,是东汉政权的统治支柱(外戚、宦官、士族集团)发生了动摇,外戚和宦官集团在内部斗争中自相残杀,造成了军阀割据的乱世局面。
三国的亡,归根结底是士族地主阶级的胜利。士族阶级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由本阶级掌握的政权。至少,也要在这个政权中处于掌控地位。而三国之主均非士族出身,也无意建立一个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这势必与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产生了矛盾。
曹丕掌握了曹魏政权后,接受了陈群的建议,下令实施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笔与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治交易,自此以后曹魏政权由法家寒族之政权演变为儒家士族之政权。虽然表面上曹丕获得了皇帝的称号,实际上却背离了曹操当年的初衷。曹王称帝之日即是曹魏灭亡之时,日后的司马代魏不过是履行一个手续,为已经变成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再来一次加冕仪式。这就是曹魏的道路,也是它灭亡的根本原因。
孙权在处理与江东士族的矛盾时,他顺势而为采取了「吴人治吴」的办法,对江东士族既利用又妥协,避免了「司马代魏」在江东的重演,孙吴政权获得了相对较长的统治时间,成了三国中最晚灭亡的。
蜀汉政权在刘备病故后,诸葛亮掌握了实际的军政大权。而诸葛亮身上最大的政治包袱就是要「兴复汉室」,所谓「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因此武侯在治蜀期间要不断地北伐中原。读后感www.simayi.net他深知唯有以攻代守、以弱为强,才能维持住蜀国。然而诸葛亮以法(法家)治国的施政理念却加剧了与士族阶层的矛盾,诸葛亮也不会效法孙权那样搞什么「蜀人治蜀」。本就国力最弱而内部矛盾又最尖锐的蜀国,在武侯死后已然是无力回天,成了三国中最先灭亡的。
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因此,他们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
这本书高中时便读过,还记得是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盗版的易中天全集,除了《品三国》,还有《品人录》、《读城记》等作品。彼时《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易中天教授也可谓家喻户晓、红极一时。52集的节目,历时一年半时间,放到现在很难想象了。
多年后重读此书,对书中的内容与观点已然没有新鲜感可言。作为一本三国历史的入门读物,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要论好看,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百家讲坛》的节目。节目中的易教授,文案内容扎实,表达诙谐幽默,风格独树一帜,现在看来依旧精彩。作者:英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