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阅读花了大概四天。
一本鼓励人心的小说,时代背景置于二战大轰炸时的英国。只在历史书上一页纸浅浅了解到那部分知识的我,在这里得以一窥当时英国人民特别是女性的生活状态。说起来真是令人难受,长达数月的伦敦轰炸在历史课本上就只剩下寥寥几笔,无数血与泪凝成的笔墨呀。
女性在那时被旧派的人士被教导要坚强,即使丈夫上前线打仗,夫人们也要化好妆认真工作微笑着等待丈夫的回来,所有的抱怨都被轻描淡写地几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给打回去。女主艾米是个自信向上又热心的文员,给一位又一位写信来求助的读者解决困难。男朋友出轨、职业不乐观、好朋友埋怨她,她仍然都以最勇敢的态度去面对,不认输。虽说字里行间有着鸡汤似的鼓励字句,却不惹人烦,反而很鲜明的刻画出主人公的性格,叫人更加喜爱。原以为可以做战地记者却因受误导而来到了《女性挚友》的杂志社做些打字的工作,换做是我估计干了一个月就得辞了(当然可能当我接受社会的毒打后就不会这么想了),她却能以当战地记者的韧劲在伯德太太的怒吼声下坚持了下来,而且还干得很出色。
给读者回信签上了伯德太太的名字我倒不是很认同。毕竟冒充他人还是会有被起诉的可能的。其实我觉得她完全可以签自己的名字或者签“关心你的小编”诸如此类的话回过去,既能安慰她自己能够开导别人,又能不冒犯伯德太太。当然可能会涉及隐私问题,但我想对于,那些来投信的也许一个回复会比一个货真价实的名字要重要得多。不过若是像我这么写估计就没有后来波澜曲折的故事了罢。
其次是艾米对威廉的责怪。其实我觉得说的很好,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威廉要反过来怪她。不在你这个职位就别装模作用的建议别人?可是我并没有看出为了救一个女孩的洋娃娃而把队友和自己的声明置于之后会有多高尚。
女孩失去了一切,但起码你们救了她们的生命,难道什么更可贵不知道么?在生死问题上居然还要纠结如此问题,难道对自己的生命就是负责么?我不认为艾米有需要道歉的地方。读后感www.simayi.net而且更何况道歉了还不接受,倒还真是会耍小脾气。同样还有邦蒂,一句不听朋友的解释直接埋怨威廉都是因她而死,如此两码事居然能扯上一块,在悲痛面前除了不理智和疯狂我感觉也没剩什么了。好歹女主也是邦蒂的救命恩人吧,就这样对待?就这样轻飘飘地来一句“你怎么不救他”?我实在是难以释怀,替女主感到难过。
emmmmmm看得出来,我看这本书时戾气还是很重的。当然很多情节也许是生在和平时代的我所无法理解和感同身受的。连日轰炸,半夜睡不好觉,失去亲人和挚爱。但还好他们顶了过来,说着德国的俏皮话,就算在摇摇欲坠的消防大楼里也可以坚持整晚,在空袭的夜晚仍然在舞池里徘徊,在电影院享受,这种乐观的精神,在困难中屹立不倒的精神确实值得敬佩。
感觉还是时任首相丘吉尔的那一番演讲最能概括英国人那时不屈不挠的坚韧吧。就将它作为结束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