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拍照时,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题记
夜静,试图探探《人与土地》中每一张相片背后的故事,想了解摄影记录的,是怎样不变的永恒,人与土地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不悲不喜的牵连。怀着一丝疑惑和惊叹,开启了我与它之间的心灵旅程。
随手翻到一页。在多纳的一间小屋,漆黑一片,仿佛吞噬了所有的阳光,似无论哪个时辰都是漆黑一片。唯独榻上的一对小兄弟俩儿,孩童稚气未脱的脸庞,正是房间里最亮的反光,大大的眼瞳就像是夜明珠。“四颗夜明珠在黑暗中射出赤子之光,在底片上印出一尘不染的生命之影”,似真实的写照,孩子们硕大的眼眸中藏匿着不谙世道的好奇与喜悦,流动着干净的灵光,散发出纯粹的赤子之光,直白而又勇敢,一尘不染。守家的两兄弟相互传递着点点温暖,懵懂对着镜头,信任、天真地看待任何人,微笑面对苦涩的生活,享受乐趣,勾出了一道柔美线条,注入生活的画卷。
在我与作者一同进入美浓时,感觉不仅踩上了异域,也跨入了时光隧道,仿佛误闯到中原文化的某个历史段落。欣赏着书中的图片,造型别致的烟楼疏疏落落地点缀其中,烘烤烟叶的香味随着袅袅青烟飘逸四方,真是山水画里的景色啊!在通往美景中间的一条小道上,一个骑着脚踏车的小孩正在上面乐此不疲地骑车,正是一个安分守己、勤奋知足的背影。那小孩显然是在回家的路上,每一脚脚踏板都踩得那么心甘情愿、喜滋滋的。
鹿港,孩子们结伴奔在外头,一个老练地捧着碗,一个张大嘴,啃着像脸一般大的馒头,嚼着食物,席地而坐。两人十分专注,全然不受外界干扰,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仓促的饮食方式。丝毫不在意路人的眼光。没错,饭是因有伴才会香。
广袤的土地上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记录在书中,浸在土地里。记录下这些“无染”的面孔,好过一切对历史的惋惜与辨证。孩子们所带有的赤子之光,藏在土地中,流露着人与人的信任互助,对土地的依赖。文/杨淑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