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读后感心得体会

读完“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这本书,受益匪浅。对于老师的认识不仅多了一分,对于如果做一位好老师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教育离不开老师。所有的好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始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做的一次精神之旅,有时也是精神探险。在旅行和探险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意外,所有学生看到的景观都是事先知道的,都没有超出他想象力的范围和理解范畴,学生就不喜欢这样的旅游和探险。他在课堂上会感觉很乏味,这时他就可能独自去旅游和探险,俗称“走神。”因此课堂上需要制造惊喜。杰克·伦敦说过:“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额头被猛击一掌,我还读它干什么!”如果老师没有给学生们带来惊喜,那么这样上课无非就是给学生布置几个任务,其实5分钟就够了,其他40分钟全是浪费别人时间。一位历史老师的教学观,对老师的要求独到犀利“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启蒙就是持续性的自我反省和真实表达,为他们创造一个不用撒谎和逢迎也能幸福生活的社会”;“哪怕你的自由空间只有一厘米,你仍是自己的国王,对学生的现实负责,还要对离开学校的未来负责”。

《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书籍.jpg

失败的教学模式是存储着很多信息的一个硬盘,然后拷贝给学生,并在学生的大脑里储备起来。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无法对存储的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认识和见解。人脑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产生见解。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展这种处理复杂的学科信息能力,从而产生创见。照本宣科读PPT。将没有经过思考的结论和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下来。这不是教育,这仅仅是宣传。

理想中的课堂一定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是按照老师既定的计划完成任务,将重点、难点依次讲完就下课了。理想中的课堂一定是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一定是意外不断。读后感www.simayi.net遇到意外是回避,还是任其发展,这份把握需遵从内心,这也是判断课堂是否是开放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孩子的活力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且在健康、积极、智慧的方面,而不是憋在心里面,有劲儿无处使。如果学生的疑问没有得到及时解答,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有老师对学生做出这样的评价:“这个孩子很聪明,就是学习不行,他的聪明劲没有用到学习上。”学生的经验世界/认知系统/聪明劲,和老师通过教育来建构的系统之间存在隔阂,学生无法在两者之间任意穿行,从而使得现实生活中的聪明无法帮助他在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如果老师未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而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经验,导致学生厌学。想要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你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兴趣变浓,让知识变活。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表现在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变现在激励学生思考上;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蚂蚁中有聪明也有愚蠢的,它们的智商在我们眼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老师和学生的差异也可以忽略不计。老师因年龄大一点,接受的教育多一点,在某一个局部可能比学生了解的稍微多一点。就创造性而言,不一定比学生强。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更具创造力,更有想象力。老师应该保持谦卑。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能屈能伸,“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需要时可以是充满激情的演说家,也可以是默默无语的观众;必要时可以走到台前,也可以隐于幕后,一切以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服务为中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优秀的老师必然会绞尽脑汁为学生带来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的课堂一定是妙趣横生。最后,向这些伟大的园丁们致敬!作者:郑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