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有感2000字:
非常不喜欢看小说,就像我上次看围城是今年6月的时候就开始看了,我只看了三分之二后面的部分现在也没有看完。主人翁没有愁苦到足以成为诗人,又没有冷漠到像个哲学家,但是他明白自己是个废人。
《围城》是别人推荐给我的,她觉得我的现阶段的一些问题非常适合看这本书,看了之后觉得围城太复杂了,不太适合我看。看的期间真的很想放弃阅读,这类书不是我会阅读的风格,但是推荐人说:“去看。婚姻比看书难多了”。
有了一定生活阅历,开始读懂了一些书中的讽刺与无奈,还有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越来越明白,原来每一本书都有属于它的阅读时间。读不懂,可能是因为时机的不合适。杨绛先生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哇?
越看越所一种局促与困顿感,好似笼中之鸟,少了一些自由,听起来就无法fu吸。在刚开始读的第一两天里,我在苏小姐的一部分的遭遇里读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会有点紧张感,但读到后面人物构架的大部分还是和我完全不一样的,在事情的起初,苏小姐明明看到了方先生的人品构架,在船上和鲍小姐发生的一段故事,为什么要去招惹这样的方先生呢?所以导致我一路走来就是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苏小姐的出场方式我就很不喜欢,一开始就带着非常复杂的情绪去接触周围的人,使得前面引起的人物共鸣在后面的阶段好感全无。
所以,《围城》也只是一部小说,我就算读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不必大失所望,我也不必有强烈的代入感,从而失去了幻想与期待。有的痛苦,并不属于现实中的你和我,阅读中,我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牢记这一点。也许情境相似,但那不是自己,人性嘛,大抵如此。对围城后来的附注也如是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真是再形象不过!人生如围城之处又何止婚姻和职业,只是这二者,在短暂的人生中占据了太多的篇幅,说是主旋律并不为过。知道钱钟书的人大都也了解他和杨绛的婚姻代表了爱情最美好的部分,他们成为了人生中彼此的灵魂伴侣。拥有美好婚姻的钱钟书却创作出了让人读完会惧怕婚姻的《围城》。
小说当中,人物的个性和表现,可以说是书中极具表现力的一部分,方鸿渐,我们的主人公,故事的中心,也是读者代入感最深最多的一个人物。我们从方鸿渐的眼里去看周边的事物,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对他时而感到讽刺,时而感到同情,时而又转为关切。时而看到自己微笑的影子。
杨绛后来说到,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这两个特点说明了方鸿渐的个性,没什么真才实学,却有着读书人那倔强的傲气。这让我想到了以前的自己,我就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觉得以前的自己骨子里老是有股傲气,可是奇怪的是我并没有什么才华,我非常看的清自己的平凡。
唐晓芙,被偏爱的女子。她有知识,独立,还顽皮,她大概就是二十几岁的男孩子喜欢的那一类女生吧!她被赞扬的已经很多了,只是我对她并没有太多感觉。唐晓芙是知道表姐是喜欢方鸿渐的吧,那她一定不喜欢她的表姐。唐小姐的确像玫瑰,吸引人也刺痛人。她的心里也是有方鸿渐的,读后感www.simayi.net可是,表姐告诉她一席话后,她就这样放弃了这样一段感情。方鸿渐被雨淋的那一段,她也是心疼的吧,为什么不立马冲下去,告诉他不要离开,为什么两个人明明相爱,就不能后退一步呢?
要知道,人世间遇到相互喜欢的两个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大概因为大家都更爱自己,都小心翼翼的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然后不断地等着对方先走一步,先付出一些,一点点试探,直到感情到了尽头。
看到赵辛楣和孙鸿渐那一地鸡毛的婚姻,小说的结尾处意味深长: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的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柔嘉会回来吗?后面会怎样呢?我希望的是,他们夫妻能够尽快和好。要有多少缘分才能成为夫妻呢?既然成为了夫妻,那么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里面还有好多人物没有写,尤其是可爱的赵辛楣同学,但他的确让我们觉得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朋友。愿我再读,会对辛楣兄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