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

看到156和157页又卡壳了,两页反复不止20次,才有了一点自己能自圆其说的理解。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来描绘他心理上的艺术审美的欲望,以及更进一步的艺术创造的冲动。

据说,普鲁斯特深受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犹如男女之间的两情相悦。柏格森认为,生命是心理的东西,人及其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生命的冲动而派生出来的,生命冲动就成了一种派生万物(人)的普遍存在的神秘力量。普鲁斯特认为,他感觉到的身边事物,都有精神,都有生命力,“在习惯已经中止其作用”的时候,“我们对事物的抽象概念被搁置一边,”利用我们的直觉(参阅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握或认识宇宙的本质或绝对真理,通过审美而发现美的表现方式和存在形式。这又进入到了形而上学的美学境界。这里需要有一定的哲学和美学史的一些知识,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

接着,普鲁斯特对艺术创作进行了分析,对艺术对象,不区分人和物。在艺术审美阶段,对艺术对象有欣赏的兴趣和欲望;而到了艺术创作阶段,他将其称为乐趣,一种艺术创作的冲动。但是,他对创作重申了一个重要原则,事物或人物一定不能离开其生存的环境或依托的背景。

农家姑娘,生在梅塞格利兹或鲁森维尔;渔家姑娘,长在巴尔贝克。同样,贝壳必须在海滩上;蕨类植物一定长在树林里。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jpg

普鲁斯特认为,当你“不会想你的自我,你只会想如何摆脱自我”的时候,艺术创造才能把握实在,同时还必须“去弊明心”,抛弃理性的概念名词,不考虑事物的好坏、用途,只是用纯粹的审美眼光去观察事物,体验事物......只有这种对超然的审美态度才能带来真正的艺术。”(百度词条,生命哲学)

最后,普鲁斯特认为,童年时期,艺术创作仅着重于艺术对象的原本面貌,还不能将同类的事物抽象化,而达到普遍的意义。(过几年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理解对了没?)

书中156页倒数第三行的“习惯已中止其作用”,意思是说我们的理性思维的习惯,已经停止了,而正在用我们的直觉意识,来进入审美对象的本质之中,以发现美。

普鲁斯特:“我从心底里感到,宇宙间有多少事物,要不是他(他看的一本书的作者)让它们跟我靠得更进些,就凭我愚钝的感觉,是根本没法看清它们的,因而我愿时时处处都能知道他是怎么样看的,是怎么样用隐喻来描写它们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我有机会亲眼见过的事物......”

普鲁斯特:“他们不是我的读者,而是他们自己的读者,我的书无非是像放大镜一样的东西,像布贡雷眼镜商递给顾客的那种玻璃镜片;因为有了我的书,我才能为读者提供自我阅读的方式。所以,我不要求他们给我赞誉或对我诋毁,只请他们告诉我事情是不是这样的,他们在自己身上所读到的是不是就是我写下的那些话。”作者:许如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