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1500字之余华的苦难意识:
《活着》是作家余华把苦难意识表现的最淋漓尽致的一部小说,也是余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余华文学作品的分水岭。小说名叫做《活着》,可小说写得确是实实在在的死亡。小说主人公名叫徐福贵,徐福贵在年轻的时候,可谓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是赌场的常客,也是赌场带走了他的一切;在一场彻彻底底的赌博中,徐福贵的“高楼大厦”如海市蜃楼一般彻底崩塌,徐福贵一夜之间从一名纨绔的口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值、人人唾弃的平民百姓,然而,他的父亲也因这次变故心力交瘁,急火攻心而与世长辞。这次家族式的变故,成了徐福贵生命的转折点。从此不再有花天酒地,不再有纸醉金迷,更不再有对家人的横眉冷对。取而代之确是他对女儿凤霞更多的呵护,对妻子家珍更多的爱护,对家人更多的关心,甚至从此发奋图强,自食其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和责任。
但是,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就此而止,反而是让厄运一直伴随其左右。残忍的一个又一个地夺走了他的亲人的生命,毫不犹豫,也毫无同情。从此往后的生活中,他的儿子因给县长老婆过度输血而丧失了生命;妻子在命运的捉弄下黯然的失去了生命;女儿在生产过程中,因难产而悄然离逝;女婿在外打工时,因安全事故而失去生命;唯一剩下的外孙却因过于饥饿后过度进食而被撑死;他前生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事件;他凄凉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一个一个的离自己而去。最后相伴终老的却是一头同样叫“福贵”的老黄牛。这就是他的命运,一个凄苦的命运。
福贵在年少时,出自地主家庭,是实至名归的纨绔子弟。最终,因一场赌博倾家荡产,气死父亲;羞辱妻儿、羞辱岳父,金钱的欲望让他失去了人性,也让他失去了所有的财富。 在小说“活着”中,人性丑恶的一面被作者放大至了极限。金钱的欲望,让人性的丑恶脱去了外衣,金钱可以让福贵羞辱岳父,甚至可以让福贵对孕妻实施暴力,也因为金钱,龙二设下骗局,导致福贵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然而,通过饥饿的催生,却将人性的丑陋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世人面前。饥饿,让王四失去人性,抢夺残疾人的实物;也能驱动队长公私不分,利用公职强制抢夺别人的粮食。无独有偶,在催生人性丑陋的现实中,金钱和权利与饥饿有着同样的作用。人性本恶,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苦难,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为了金钱和权力,人们可以毫无顾忌的挥洒这人性的丑陋;这正是当时人类社会的悲痛和辛酸,当然,也是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作品的现实性
小说中徐福贵儿子有庆的死亡,揭露了底层人们对权力的渴望和上层社会对平民百姓生命的蔑视,这是底层人们骨子里的“奴隶意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悲哀和凄惨。医生的天职本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然而小说之中,医生却被权力所驱使,为了拯救高高在上的县长的爱人,读后感www.simayi.net过度的让有庆输血,直至其因输血过多而死亡。骨子里的“奴隶意识”让医生失去了职业的道德和操守,变成了权利的奴隶,成了草菅人命的刽子手。作者余华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法,披露了历史在中国人身上种下的的这种坚不可摧的“奴隶意识”。
小说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村民大炼钢铁,通过对“文革”时期村民的描写,讲述了“文革”大背景下荒谬的时代,欺压百姓、大兴土木、舍本求末,给底层百姓带来了不尽的伤害。为了大炼钢铁,村民孙老头的草房被烧成灰烬,弱者再一次在强者面前失去了利益。这个时代,让村民荒谬的投入“大生产”、“大跃进”当中,然而却事与愿违,盲目的投入,换来的是三年颗粒无收的天灾;这一切让村民们措手不及,也让村民陷入到苦难和疲惫之中。
福贵作为那个时代下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从未摆脱贫困的摆布:妻子因没钱医病失去了生命,儿子为了钱死于输血,女儿在手术台上为钱失去生命,女婿在外拼搏亦是因钱而死,最终,外孙甚至由于饥饿过度之后过度进食豆子而被活活的胀死。这一系列事故中,徐福贵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尘埃,面对亲人的离开是那么的无力,面对命运的捉弄,却又毫无防御和抵抗之力,能做的只有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所有的痛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