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特性》读后感2000字:
本书的作者为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叫明恩溥。一百多年前,准确的说是1872年,明恩溥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从西方来到中国传教,他根据自己在中国传教20余年的观察和体验,写出了这本《中国人的特性》。
该书是我的老师王永华先生推荐并向其借阅的。一般在看一本书前我会先关注作者简介和序言,再决定是否阅读。所以拿到这本书看完作者及译序后,我便带有两个偏见,首先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人本身就没有多少了解,那么他写出来的内容或观点肯定会失实;其次是该书写的是100多年前的中国人的特性,时过境迁,估计也不会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我如是想便如是告诉了王老师,最后王老师说可能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的特性也许会更客观,于是我便开始阅读。
全书从“面子问题”、“厉行节俭”、“辛勤劳作”等26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人的特性。实话实说,读完后的感受与我一开始的偏见是一样的,书中虽也有部分算是客观公正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多数还是对中国人的歧视。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他其实算是一个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例如在作者的推动下,美国最终归还了“庚子赔款”的半数,具体为1160万美元,用于中国学生留美之用,此事也为中国培养出很多有名的人才。那我为什么会说作者歧视中国人呢?因为纵观全书,作者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我感受到了作者流露出的优越感、偏见以及误解。比如书中说到:“将这种人从麻木状态中拯救出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输入一种新生活,新生活会向他们传达由基督教早期主教揭示的崇高真理:‘人是有一个灵魂的。’正因如此,神的启示才会给他们智慧。”、“要让中华民族对西方民族这个整体保持长久稳定的敬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事实来说话,证明基督教文明带来的大小成就,是中国现有文明所无法比拟的......”类似表述在全书多处可见,无法一一例举。有人会说作者的国家经济发达,他们有坚船利炮,有歧视中国人的资本,我不完全否认这种观点,但作者在书中也说到,很多既贫穷又没有文化的中国人(作者称为仆人)也同样歧视他们,为此作者单列了一个章节来写中国人的特性,标题就叫“歧视外国人”。由此可见,歧视很多时候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没有太大关系。时至今日,歧视仍然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存在于你我身边,比如我们熟知的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职业歧视等等,而且这些歧视都或多或少的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
为什么会有歧视呢?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说郑也夫先生的《信任论》,书中说到,每一个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都一定会找到某种简化机制,这种简化机制对人类来说就是把世界完全的符号化,这种简化过或符号化的世界并不真实,它描述的只是人类想象中的简化过的世界。读后感www.simayi.net这个世界何其复杂,人类要想把握它,就要使用简化机制并将其赋予意义,通过意义去理解这个世界。就好比作者所描写的中国人,在当时中国光人口就有数亿人,更别说数十种民族、成百上千个区域的中国人都是千差万别,作者怎么可能分别作出了解并加以描述,所以他只能把中国人符号化,用26个词语来进行概括。这种符号化的世界就是歧视产生的根源。比如我们有时候会听到一位母亲教育上学时期的女儿说:“你还小,你对男生都不了解,千万不要和男生交往,因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等等类似话语,因为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这位母亲如果不用简化机制她就无法向自己的女儿把男人说清楚。
根据上述原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根据这些符号化的东西不断构建自我与外界的边界的过程,比如孩子小时候一般都会认生,只亲近自己的父母,慢慢的就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我”的边界,比如“我吃饭的碗、我睡觉的床、我的家、我的母校、我的故乡、我的文化、我的民族、我的祖国”等等,这实际就是不断把一些外在的、和自己其实没有关系的事物认同到自己的人格当中,如果有谁侵犯到他认同的外界之物,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就好比什么叫母校,她就是一所自己可以随便骂、但别人绝对不能骂的学校。
歧视能不能彻底被消除呢?有没有破解歧视的方法呢?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悲观的,也即是说歧视不可能被彻底消除的。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有没有办法消除别人对他人的歧视,这个答案也是悲观的,就像我们常说的有人喜欢你就一定有人不喜欢你,无论你怎么改变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第二个层面就是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自己不歧视他人。这里提供两个方法。一个是把自己认同的边界无限放大,大到乃至全宇宙,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就像北宋哲学家张载在《西铭》中所说的:“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如果你能达到张载的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估计你也就不会歧视别人了。张载何许人也?大家熟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出自于他。多么宏大的境界啊!另一个就是佛家所说的剥离。既然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把外物认同到自己的主体当中,那佛法的修行就是不断把这种认同给剥离掉,让外界与我们没有关系,哪怕是我们自己的肉身与我们也没有关系,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所有附着物全部剥离。上述两种方法,一种是把自己的人格无限放大,一种是将自己收缩成一个非常独立的人格。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么也希望我们尽量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与这个世界更加祥和地相处,尽量不歧视他人,我们就能减少在歧视的漩涡中煎熬自己的生命。作者:慕坡山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