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手中线,风筝不会丢——读《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范文:
两年前,亲戚家上高中的小孩让我帮她从网上买《追风筝的人》,当时,我快速的翻阅了一下就把书交给了孩子,约摸觉得小说写得还不错,但没有细看。今年五月,再接触这本小说时,很快被构思精巧的故事情节、细腻的人物内心、情感描述所吸引,快速读完了第一遍后,闲暇之余总爱拿起这本书再看上几页,时而回味,时而思考,虽在书边潦草的写下了很多读书瞬间的所想、所感、所思,信马由缰;五月底,又费劲地看了一遍英文版,虽也有些许不同体验,但撺掇成一个读后感,却又困难,这或许就是纵有思绪万万千,腹中无才笔下难。因而,这个读后感权当是凑个数吧。
思考之一:比背叛更可怕的是什么?人性是丰富而复杂的,有美善,有丑恶,有忠诚,有背叛。我们敢于面对人性的阴暗,并且有自我救赎的勇气和行动是这本小说突出、赞扬的主题。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甚至作恶,何况是孩子呢?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小时候,或因无知,或因胆怯,或因自私,或因讨父母欢心,我们都会像阿米尔一样,犯下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错误或恶行。我们可能会在读小说见到自己儿时的影子,这也可能是读者喜欢这本小说的原因之一吧,其实错误、恶行并不可怕,不是常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嘛!当然,这不是可以犯错可以作恶的理由。这只是强调,犯了错后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去改,如何去救赎,如何勇敢的去承担你的责任。
小说赞美阿米尔,是因为他良心未灭,坚持自我救赎。虽然他的背叛、他的诬陷,一定程度上说,甚至是造成哈桑的悲剧重要原因,尽管他年少时候没有勇气,甚至长大多年都没有勇气去公开承认所做之恶,但他良心煎熬,内心痛苦与愧疚,说明他人性的善美并未完全泯灭。书中说“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究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那个荒芜的巷子藏着的是阿米尔内心关于人性的恐惧和愧疚。在接阿辛汗的电话后,他挣扎过,斗争过,但他最终义无反顾的冒险前行,他没有放弃自我救赎。阿米尔在救赎,其实,他爸一生也都在救赎,他出资建孤儿院,力争为哈桑创造更好的环境,但他也受制于社会道德、时代制度束缚而无法彻底突破。
然而,现实中,那么多欺骗背叛,谎言陷害,多少作恶的人,即便是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审判,他们内心有过真正的不安与愧疚,良心煎熬吗?那些为作恶不改而泰然处之,不视作恶为恶,这才是比背叛比作恶更为可怕的人性之恶。由此看来,我们的教育、文化和社会道德建设有比法律惩处更远的路要走,更多的事要做。
思考二:人有人性,国有“国”性,我们驯服人性之恶,歌颂人性之美,谁来匡正国“性”之恶,国家做恶?我们的社会、文化都突出宣扬人性之美,倡导人性至善等价值观,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然而,即便是科技发达,富裕繁荣的今日,世界战乱不断,杀伐不止,无不显示国家利益的争夺,国家利益集团或统治集团的贪欲。作者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对祖国的回忆和热爱,但这种爱却无处寄托,阿富汗先后被前苏联、美国侵入,其悲剧可能源于阿富汗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许有其深刻的社会宗教原因,然而,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驱动其贪欲,侵入、扰乱和破坏了这个曾经美好、和平和她的人民为傲的国家,使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本小说也是一部描写阿富汗的政治史诗。
因而,我想,国家作为一个特定人群、民族的集合,更需要一套具有普世价值的“国”性标准,国家关系需要法律、协议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国”性的软性约束,每个国家的“国”性善行都应受到赞扬、鼓励,“国”性之恶都要受到批判和抑制,每个国家都懂得该如何去不伤害他国,读后感www.simayi.net当国家作恶后,要有强大地软性力量让他去改正,去努力实现国家救赎。德国战后的自我救赎和日本的死不悔战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除了外部因素,我想一是德国和日本的民众、统治阶层对战争的认识是全然不一样的,二是,施于这两个国家纠错与赎罪的外界软性力量强度也截然不同。当然,归根到底,现在的国家关系体现在国家实力对比远远多于“国”性软力量上的调和。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修炼人性,做到忠诚、爱国、正义,真正去爱你祖国,爱你的人民,去学会审视自我,洞察国家民族的伟大与缺陷,去维护、完善国家“国”性,爱她而不盲从,爱她永不背叛。只有每个人真正地忠诚于祖国,坚持纠正和坚决抵制利益集团为求私利、为满足贪欲而出卖国家,置国家于风险之中的行为,不断强化国家实力和“国”性力量,才是推动那些曾经作恶国家反省,救赎,匡正那些正在作恶或意欲作恶国家的根本手段。
思考三:小说中多处细致、细腻的描写了小阿米尔在长大过程中渴望获得爸爸的关注、赞扬的心理描写,特别是风筝比赛时对爸爸望过来眼神的不同解读与揣摩,将一个孩子的敏感,希望宠爱和认可写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和理解,还有就是亚瑟夫来参加阿米尔的生日派对时,父亲也没察觉或注意到阿米尔的反感与恐惧,作为朋友和“知音”的哈辛汗却洞察到了这些细微的情节,虽然阿米尔以他父亲为傲,但有时却奇怪的希望哈辛汗当他的父亲,这是父亲的失职,这些最终造成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和“阴谋”。如何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每个做父母的应该特别警惕和重视的,孩子小时候的心理、心态直接决定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敏感的孩子可能需要一生去弥补心灵的缺失。另一方面来讲,小说中勇敢、正义的爸爸从内心里不是特别喜欢与自己性格不一样的儿子,而敏感的阿米尔准确的捕捉到了这些信息,就更加需要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甚至独宠,加速了背叛与悲剧。家长不要将孩子设计成自己希望的那样,不要将孩子复制成自己模样,不要常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记住:孩子时刻需要你的关注、爱和认可。
思考四:“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本书的经典语句,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付出一切而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但是,你心理负担可能千千万万斤。当一方的付出让另外一方无力回报时,你的付出成了对方的负担,这就是为啥阿米尔希望哈桑反抗,哪怕任何的反击都会让他好受一些。所以说,人与人之间,无论多么亲近,都要留足空间,不要让爱成为负担,成为压力。
思考万千,下笔难。人生都会有风雨,只有握紧手中的线,才不会丢失我们的风筝!愿此,与读友共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