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味》读后感1000字:
文人自古是好一口美食的,其实好吃的人很多,但要言之凿凿写出来并流传下去,估计也只能文人能做的到,像嚷嚷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对一块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食之唇齿留香的东坡肉,也不得不来一句,真香!
袁枚的《随园食单》倒是不错,但看起来更像本精致的菜谱,也因为文体原因,一直读不下去。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汪老的五味,合自己的口味。
汪老本人,年轻时候可以说是浪,“学习不用功,喜欢到处逛,泡茶馆,可不爱上课。他是个夜猫子,晚上在图书馆或茶馆读书,白天睡觉。”不是我说的,他本人也没自我承认,百度百科如实记录,估计汪老看了也会哭笑不得。
美食其实都是化学反应,印象最深是起锅前加陈醋和白酒可以提香,正是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高中化学有学以及肉类和糖在高温下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对理科生来说,锅碗瓢盆就是烧杯量筒。
但汪老不会这么考究,他反而像是一名旅游美食博主,味蕾随着脚步的挪动,尝遍了酸甜苦辣咸,也正是书名的由来。我向来觉得,旅行和美食是分不开的,在交通便捷以及美食流水线生产的现在,很多美食还是和当地文化一样,牢牢地锁在城市名里,就像一句老话,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可以吃了。
北京的朋友来西安逛,带她去商场吃,好嘛,钟楼小寨里的饭店看起来像极了那边的西单王府井新天地,没差,不是火锅就是一些装修华丽味道胜在统一的店,不少还是全国开分店,在我看来,美则美矣,少了一些灵魂,我还是更喜欢拉着对方找个老街,路边寻个小馆子扎进去,叫来老板问下店里哪些是特色,出来的味道准没差。读后感·加了几个西安的老饕群,讨论起美食来,关于掰馍的手法都能扯出一篇文章了,繁琐中透露出一丝对美食的执着和骄傲。
所以说想找到真正的美食,还是按照汪老的方法,走出去吃,美食永远是和地名挂钩的。像梅州的腌面和三及第汤,梅州是梅菜扣肉发源地,但其他的美食没传出去,那时候腌面只有早上有,几个大汉为了这碗面,床也不赖了,组团去大快朵颐,面是扁的生面,像重庆小面,油是猪油加蒜蓉炒香,拌起来趁热吃,香!再加碗热腾腾的三及第汤,汤料是猪内脏,上面撒了一把枸杞叶。
高碳水和高油脂,便是世间所有快乐的源泉。有时候在思考,为什么喜欢美食,喜欢去研究,去探索,汪老给出了他的答案:“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美食)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作者:方蜀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