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第七章王安石变法心得:
从一零六九年起,中国在政潮汹涌中卷入新社会的实验里,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冲击震荡不绝,直到宋朝灭亡后而已。这是中国最后一次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验。王安石是一个好学者,诗人,和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他在壮年韬光养晦的历程已经建立他政治生涯的基础。苏洵看穿王安石的品格并认为他将会成为国家一大害的寥寥数人之中,写下了《辨奸论》。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体现了苏洵对王安石的极度厌恶。
经过一次密探后,神宗皇帝就决定不惜赴汤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变法计划。一零六九苏氏兄弟回到京师之时,王安石被认为参政政事。随后两年之后,但见稳重的老臣纷纷离朝,御史台遭到清肃排斥,继之身为谏官的都是王安石的一群小人。新政近乎现代的集体经济政策。变法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青苗法,有些近似现代的农民银行。在年成好时,当局知道必然会丰收,就贷款与农人购买1农具和麦苗;一经收割,官方就去收麦子以供军需,且有利息可赚。读后感·这项计划原本是为农民之利益而设,结果竟一变而为扰民,弄得农民家败人亡,因为这种贷款必然会变成强迫贷款,王安石不容许有人有异议,如今必须成功不可。
王安石也觉得有控制学者文人的思想观念之必要,他写他自己的《三经新义》,使之成为思想的官定标准,此行为既是官权的滥用,又是对学术的侮辱。王安石使国家的垄断取私人的垄断而代之,弄的小生意人失业;农人在无力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为他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哲宗元佑五年,苏东坡在设法挽救乡间的经济破产,请求政府归还没收的财产,宽免贫民的欠债。
结语:最喜欢苏轼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