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000字:
我觉得写一写关于阅读《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倒是很适宜,正在自己去深层次地想一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回到《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名与上次写的叔本华的《生命的智慧》类似,特别像是心灵鸡汤,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心灵鸡汤,这本书是一位心理医生写的,是思考非常深刻的一本书,甚至在很多章节都接近于是一本学术书籍。
虽然有些地方有点晦涩,但是整本书的内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和体会,有助于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面,我们在怀念故人的时候,也特别适合去结合这本书,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到底要追寻什么样的意义。
作者维多克·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美国的临床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医学家,出生于奥地利。他发明了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学派。由于其是犹太人的缘故,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关押于位于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后面也转移到了其它集中营)。这本书的前面70%都是描述他在战俘集中营里的体验、见闻和思考。最后一部分则是作者阐述意义疗法的作用。
作者对奥斯维辛战俘营里面的生活描述非常详细,但是如果复述起来却是非常地沉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国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所谓灭绝营,就是指用来做种族灭绝的营地,也就是说这些囚徒被弄到集中营来之后,最终的目的是把他们都杀死。
奥斯维辛是最大的也是最出名的灭绝营,囚徒们通过火车被运到集中营之后,一些老弱病残的,就直接赶到毒气室(作者在书中叫煤气室),奥斯维辛有4个毒气室,这些人被脱掉衣服,以为是要让他们洗澡,实际上几千人都进到房间之后,大门一下被装上,然后开始从屋顶开始喷毒气,人们都往四周拥挤,最终这几千人全部都毒气毒死。然后再被扔到焚尸炉中焚烧掉。
这种屠杀和焚烧在集中营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尤其是在1944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每天要焚毁6000具尸体。到后来,德军觉得用焚尸炉烧太慢(焚尸炉赶不上德军的杀人速度了),成本也高,他们主直接把人推到沟里面,然后随便烧到一半,就用土掩埋了。
而那些强壮的囚犯,则被逼着去做苦力,如果在劳动过程中,犯了错误或者生了病又没有办法治好,那么都有可能再被赶到毒气室,然后立即被杀死。作者因为是医生,就被利用去给部门轻微的囚犯治病,所以生存环境相对要好一些。由此可见,手中有一项技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有作用的。
作者通过描写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环境中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对于生命的感悟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集中营里面的生活,作者感觉到了自己一无所有,包括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了。不论囚犯之前是在社会上做什么工作的,到了集中营之后,都没有了任何的尊严,囚犯住在恶劣的茅舍中,吃着营养很低的食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并且稍不甚就要被“酷霸”和当局用皮鞭抽打。
作者是在努力探寻当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情况下,会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在没有什么可以推动的情况下,活下去成为了每一个人的追求,但是如何才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弄明白为什么要活下去。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的痛苦都能够忍受得住。
为能够让当局和“酷霸”相信自己自己还能够工作,而不用被投入到煤气间去,大家都要坚持每天刮胡子,精气神良好,努力工作,看上去完全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外出的时候,尽量走在队伍中间,避免被酷霸看出来问题。
作者还利用自己是心理医生的优势,帮助酷霸分析爱情和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酷霸的好感,从而才躲过了很多次被送到煤气间的厄运。读后感www.simayi.net那种在绝望中努力探索活下去的意义,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也许是不可理解和体会的。但是,也正是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才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活着的意义。反过来说,也许只有在那种情况下,让我们看透了生命意义的状态才是正常的,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被物欲蒙蔽了双眼的我们,谁又能说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正常的,而不是“特殊”的状态呢?
在那个集中营里面,每个人都为了活命的特殊环境中,就很容易能够看出来一些人性中的阴暗。比如“酷霸”就是当局用来管理囚徒日常工作的人,但是酷霸自己的身份也是囚徒。他们被当局从囚徒中挑出来。这些酷霸们为了能够稳定地做酷霸,对于同是囚徒的同胞们的打骂异常凶猛,打人时从来都不恋同胞之情。看到这一段时,我就想起来那些抗日神剧中的汉奸,这些人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就可以对自己的同胞破口大骂、大开杀戒。人的劣根性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强烈,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可以和征服者一起对自己的同胞下手,并且在很多时候,比征服者下手还要更狠。虽然说人的行为受内因的决定,但是外因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集中营里面为了活下去,每个人都学着认识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对于生活都展现了超强的适应能力。比如住宿的环境很恶劣,大家白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住在一间茅屋里面,有的人为了舒服一点,就把很脏的鞋子垫在头底下。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作者的浅睡易醒症还治好了,由于太累,即使大家晚上是在茅屋的大通铺上,也都可以睡得很香,不会失眠。也还有很多其它的恶劣情况,比如无法刷牙,不能洗澡,一件T恤可以穿半年,但是这一些都不影响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能够走出集中营是大数人的目标。大家都忍受过来了。
就如同我们出去爬山一样,到晚上的时候,钻进帐篷里面,一会儿就睡着了,这处情况下,没有人会失眠。在户外六七天不刷牙、不洗脸也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在乌孙古道的晚上,劳累了一天的队友就曾经躺在帐篷里面说:我不相信世间还有失眠这回事儿。是的,在那个情况下,任何人躺下去不超过3分钟都能够睡得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恶劣地环境中,囚犯们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比如当有室友死亡时,他们会冷漠地看着他死去,然后去翻刚刚死去的队友身上的东西,看可否能够找到有用的物品。众俘虏会一哄而上,就在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旁边,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囚犯死去了,倒在了茅屋中,其它人就把其拖出去了,在过台阶时,尸体的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咚地一声。这时候作者正在旁边喝着粥,而就在几小时前,作者曾经和死者亲密地聊着天。这种瞬间的生死之间、阴阳相隔,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刺激,但是,如果反过来去想,是不是我们平时把生命看得过于漫长,是不是我们太过不珍惜生命了呢?到底哪一种认知才是我们的世界观中应该建立起来的呢?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在绝望和孤独的生活中,囚犯们也在通过追忆过往的生活,以及寻找心灵寄托,努力想要找到活着的意义,于是出现了招魂术、宗教热、艺术节等。所以,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说: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作者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优势,在集中营中努力地帮助其它人寻找活着的意义,从而最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作者想让人们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即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每天每个时刻都在使用选择的机会。
这本书最终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是要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而是要赋予生命什么意义。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境遇都是我们没有办法决定的,每个人每个时刻都有理由去抱怨上天对自己太不眷顾,为什么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太糟糕,但是这种抱怨却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态度对面对,赋予生活意义才是正确的做法。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最终要在生命里留下什么,都是我们每一次选择所导向的结果。
不多写了,这本小书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样,都是值得偶尔拿出来细细品味的,我所描写的精华不足原著的十之一二。本来想放几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照片的,但是实在是太残忍,为了不影响本公众号的画面,也不放了。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就可以了。作者:HankHu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