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读后感3000字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3000字:

上个学期期末的时候,语文组推荐了准备自招的书目,隔壁班的语文老师推荐的就是这本,个人读下来觉得挺好的,对孔子、孟子、庄子思想的解读都是通俗易懂,看起来很轻松的,老子可能有点费脑子,总体来说作为一本国学入门书还是很亲切的,见解也都很独到。

主要来讲孔子吧。因为学校里语文课也有上《论语》嘛,考试也会考论语题,我每次大考前都会把论语的教科书看一遍,好多句子书上的释义都烂熟于心了,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触特别深。最鲜明地一个感受就是,读《论语》切忌只观一家之言。

比如说,对于曾参说孔子指导以忠恕贯之,教科书非常认真地解释了而且很当回事,《国学的天空》中认为曾参当时还年轻,从师不久,是孔子教育失败的案例,孔子之道应以仁贯之。

又比如,关于曾点之志,浴乎沂风乎舞雩,孔子赞同的原因,语文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是这是社会实现大同时才有的景象,而《国学的天空》中认为曾点之志好在顺乎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什么,像子路啊冉有啊公西华的志向就前提条件是有个国家给你治理。

《国学的天空》也有提出更深一步见解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宰我三年之丧一问,它在教科书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孔子的说法集中了生理、伦理、心理,这些深刻的见解都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学校里教过一些基本的想法之后去读,很有意思。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3000字.jpg

我认为,如果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修身,为了治国平天下,在教《论语》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告诉学生解读论语不可只听一家之言,而应在了解前人的各种解读的基础上构架自己的理解。可惜,应试的要求正与之相反,一方面,这使《论语》很大一部分价值得不到发掘,另一方面,这就少了很多乐趣,实际上,无论是《论语》,还是孔子,都是很有趣的存在。虽然我在课堂上由孟老师生动的讲解也有所体会,但课外读起来感觉真的截然不同。

顺带,在这里,我要大力夸一夸我们的语文老师,并不是说他突破了应试的要求,而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让我对《论语》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孟老师好啊!我吹爆孟老师!

说实话,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诧异。以往在我心里,儒墨道法都是和西方哲学一样烧脑的存在,但这本书实在读起来太顺了,就跟某些人生励志读本一样,很实在,和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很地气。原因大抵是它侧重于处世哲学,而西方哲学更侧重于为世界构建一个框架。处世哲学,说白了,就是怎么做人,其实道家一样,再怎么谈道可道非常道,还是会强调要无为。

处世哲学是一个很难去讲的东西。首先,你无法去评价它,定位它。因为研究处世哲学的人让人觉得好像活得太累,老想着这么把人做好,读后感www.simayi.net跟那些看破红尘的人比就隐隐低了一等。但无论你活得多么超脱,你看得多透,终究得受七情六欲的支配,终究得活在社会联系中,终究得和喜欢的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经历这样那样的事。这是很现实的事情,没人逃得了现实。

其次,处世哲学是散的,它很难建起一个框架。我前两个礼拜给自己布置过一个思考题——我想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开始我觉得吧,要人好,那什么样的人算好。要境界高一点,不能俗,眼里只有名和利,那境界高又要怎么体现。要坦诚,虚伪的人不可深交。我就好像用手指去堵莲蓬头中喷出的水,总是没法堵满。最后我没有得出任何结论,这是唯一一个我毫无头绪的思考题,想法很多,却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可靠的立足点进行发散和推敲。

以孔子为例,仔细思考可以感受到也是一样的。孔子崇尚因材施教,就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问,他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从这点也可见一斑。正因为怎么做人不是一个具体可以整理、归纳说出来的,所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法。

不可否认,孔子为人之道核心是仁,生理、心理、伦理通过礼的形式架构起了仁,给人感觉他好像隐隐约约构建了一个框架,但其一,这个框架是模糊的,怎么理解有不同的说法。其二,当你再把中庸之道啊诲人不倦啊周而不比啊等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东西全塞进去的时候,就会无奈地发现这些都是散的,塞进去就乱了,像是一地宝石的碎片,每一片都熠熠闪光,可它们没法拼成一整块。

正因为它散,所以逐块理解就比西方哲学那种体系式的理论简单多了,真的无障碍阅读。

说到底,人本身无高下之分,促使高下之分产生的是标准。但我相信,确乎存在“圣人”。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下,我对“人”这个名词很敏感。“他是个人”,这样一句话,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信息,比如他会恐惧,他会孤独,他会感到开心也会感到难过,这些都是最浅显的。为了进一步解释,我举一个词为例子——“幸福”。我依稀记得我在哪讲过,在幸福面前人是平等的。这在一些童话里有完美的诠释,我就不再赘述。所以这个比法律还公平的存在是哪来的?我认为是人性,而人性的存在源于人,因为这个人是人,所以他有人性,因为他和其他人一样有人性,所以他在对幸福的感受上与他人没什么区别。这话乍听可能有些不可理喻,我仅希望以此表达人生而为人的深邃意义。

由此,人格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也是平等的,这也孔子成为圣人的原因。有一些标准可以将人格划分为不同的境界,而孔子正处在那个最高的境界,譬如老子、庄子,或许还有楚狂接舆,都和孔子一样处在那个非同一般的境界。但其他人,孔子的门生,什么子路啊子贡啊冉有啊公西华啊等等都没有到那个境界。再后来活在阳儒阴法下的众多儒生更是与俗人无异,我大胆地说一句,正是这些人僵化的解读玷污了孔子的学说。通向至高境界的道路不可能是教条化的,正如北野武在《真相凶猛》里写的一句话,“要把一个知识变成真正的知识需要读很多的书,这道理亘古不变。”这些真正有无穷的价值的事物,都是可言而不可言的。它需要积累,需要思考,需要沉淀。

而到了那个为圣的境界的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都对人性中爱的成分有深刻的体悟,都享有精神上的自由,后世对他们的评价有高有低,但那都是后世的评价,后世算个什么,我说得尖锐一点,那都是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作出的评价。

补一句,关于爱和自由这两点,国学方面我并未读到过确切的论述,是我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归纳的,主要可参考书目是《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讲稿》、《爱的艺术》,也基于我对一些思考人性的电影的感受。具体来讲,譬如家国情怀,是对人类对黎民百姓之爱的展现。对他人真诚,也是由爱延伸出的对他人的信任。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为外界所动,这是精神自由的具化。这些是通的,我在读这本书前就想过很多,在读孔子的想法时甚至会有一拍即合的感动,或者有时是“哇又是这套我自己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呀”的毫不谦虚的感叹。我摸着我的良心说,我为我想到了这些感到骄傲,我坚信我会同样成为那样从容且丰富的人。

所以你活在互联网社会并不比活在农耕社会幸福,你想活得像孔子那样高明,难度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孔子是圣人啊,是我们应当崇敬与仰慕的人啊。

最后对处世哲学,我想再说一句。

如果是为了怎么做人而去读一本教你怎么做人的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为人处世中应当怎么做,是现实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产生了困惑,发生了矛盾,而自然而然地想到调整自己的做法来和别人相处得更好,《危险的心理咨询》是典例,我为别人看到了我有瑕疵的一面而感到焦虑自卑,因此我应当更加更真诚地面对自己,悦纳自己的不完美,也真诚地面对别人,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消融隔阂、相互包容,这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如果你为了功利的目的去看书,就跟看学习经验一样,说真的,没什么效果。

但另一方面,你看书看多了,吸收其中的营养来丰满自己,自然就会学会怎么做人,学会怎么充实自己的内心,获得由内而外的快乐与宁静,这是一个熏陶、浸染的过程,圣人的处世哲学由此逐渐构架。

我自我反思,我这个人,没什么家国情怀,在看人上有时或许有些假清高。路总归长着,希望我会成为更好的人。作者:安凤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