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其实是品格的传承——《品格的力量》读后感2000字:
由保罗·图赫编著的《品格的力量》一书,真的是一本很烧脑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方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径。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验数据,从多方面论证了一个道理:成功并不偏爱那些从幼儿园入学考试到高考都成绩优异的孩子,那些与品格有关的品质,才是成功最主要的基础。
这些品质包括坚毅,好奇心,责任心,乐观精神,自控力和专注力。
这本书将改变我们对童年的理解,让我们逐渐改变养育儿女的方式和学校的教育方式。读书期间,恰赶上高中同学聚餐,观察身边朋友的现状,对于一个人具备的非认知技能,对成长发展的影响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认识,更加信服品格的力量。
我是1986年高中毕业,当时大学的录取率不足10%,我们班56名同学,考上大学本科,专科的有8个同学,中专4个,相比今天70%甚至80%的大学录取率,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一点都不为过。如今我们年年有聚会,虽然大家职业不同,平时也几乎没有交集,但还是可以从各人的专业水平,行业名气,社会地位等方面了解到每个人的发展情况。
当我们50多岁的时候,再去回望、思考每个人毕业后30多年走过的路,就会发现,即便当年两个人同等水平,甚至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毕业,今天的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甚至还有高中时学习成绩数一数二,也考了不错的学校,后续发展却不尽人意的。
专科的积极进取成了专家,本科的却落后不前,“泯然众人”。追溯各人的成长轨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人从学校出来以后能不能仍然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足够的上进心。
更震惊的是不仅个人发展有落差,连他们的孩子也有不同:
那些一直勤奋学习,努力向上的同学,对孩子无疑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今天看来,孩子发展的也不错。那些上进心不强,事业平平的人,大概率上,孩子的学业也一般般。
这个结果挺扎心的,从遗传角度来考量,那些孩子的智商完全没有问题,应该说,大部分是优于那些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孩子的,之所以学无所长,家长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所以,我在做家庭教育分享时常常这样提醒家长们:你以为自己甘于现状,不思进取,耽误的只是你自己吗?不是!
你会影响到你的孩子和整个家庭的提升。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平凡,孩子就会平庸,你上进,孩子就会优秀。所以家长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旺盛的学习能力,强烈的好奇心,紧随时代前进步伐,尽己所能,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我们就是要用行动告诉孩子:我也许不聪明,我就是起点低,我也有不擅长的方面,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在学习,希望自己做的比昨天好一些,比过去好一些。
我非常欣赏书中象棋教练施皮格尔老师的做法,她要求象棋比赛的学生必须学会反思自己参加过的每一场比赛,看看到底错在何处。她提示学生:学会慢动作,多思考。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来。有一个导师晚上到实验室,看见他的学生还在做实验,他就问:“你在做什么?”“我在做实验。”“你白天在做什么?”“白天我也在做实验。”导师就问那个学生:“那你什么时间思考呢?”是啊,什么时间思考呢?没有思考,如何知得失?没有思考,如何辨优劣?
今天的家长被各种焦虑情绪挟裹着,随波逐流,匆匆的脚步,烦躁的心情,几乎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忘记了我们最初对孩子的那些美好祝福和希望。读后感www.simayi.net请静下心与自己对话,做一次深刻反思:回想一段时间内生活,工作,家庭等等各个方面,哪些做得不错,可以继续发扬;哪些做得不好,甚至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必须马上改正或者停止;哪些行为和言语对孩子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能否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格,陪伴孩子实现梦想?
教育没有“实验”,我们不可能对某件事情、某个做法先去做一个实验,得到一个经验或者教训,再回过头来把这些东西应用到孩子身上。所有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只能依据自己认为比较正确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去养育孩子。究竟选择哪一种模式,取决于家长的认知水平和层次修养。
如果家长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审视教育或者是孩子一生的发展,可能会少走一点弯路;如果家长本身就处在“认知洼地”,他不可能有纵观全局的那种能力。
因此,家长努力学习,不断反思,了解最前沿、最科学的教育理念,去寻找,鉴别,尝试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帮助孩子更健康地长大,培养优秀品格,逐渐走向成功!作者:夏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