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
冬日里热腾腾的火锅与费老笔下的中国社会,蒸汽铺上镜片,夹起一片绿油油的青菜,谈谈中国的“愚”与“礼”,种种传统,种种看得顺眼与不顺眼,聊聊个中缘由,说说乡土中国。
读《乡土中国》时,我在心中勾勒出了一个社会学家的形象——平易近人,言辞朴实却也却也对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体察。这是我心中学者的理想形象了。就社会学方面而言,《乡土中国》可以说是一本很浅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很深的书,如果把它当成随笔散文轻松读读,也觉得那些问题被讲得浅得很,但如果是被作为学术专著的话,又觉得书里所提及的问题实则每一个都触及到了农村的根本问题,不过是费孝通将其深入浅出地表达罢了。我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老师认为做社会学研究也是需要悟性的,许多我们看似浅显的问题背后其实大有文章,而费孝通便是他心中这样有悟性的社会学家。好吧,吹捧一波之后,还是进入书中正题吧。
从书名《乡土中国》便可知道本书的视角着眼于农村,书中的杂文(勉强这么划分吧)也是讲的农村的教育为何不能普及,家庭的构建,乡村中大家的互动与关系以及法制为何不能够深入乡村的问题。
费孝通通过自己的精细调查之后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乡村的扫盲之所以很不顺利是因为在乡村生活的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这种独属于他们的默契和“语言”使得他们对于文字其实并不那么需要,故而缺乏支撑“扫盲”的动力。而法制不够健全也是乡村内部组织非常严明,有自我约束的机制和惩罚的机制,故而生硬地灌输法律是行不通的。这些结论在我读来其实很有新意,也是给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给予了一种思考的要求——政策不能够大而化之,而是要与民情相结合。
费孝通写此书时他所见识到的中国乡村是上个世纪的,而我们本世纪的乡村已经大不相同了,曾经的社群结构,自我约束机制被强制性的行政力量拆得一干二净,我们全民投入了一场“城市化”的盲目激情中,曾经费孝通所考察到的乡村应当被尊重和保留的成果被我们全部粗疏地忽略了,我们全要“城市化”。读后感·我不能够说这是好还是不好,但就当下许多农村问题在逐渐暴露,可我们还远没有智慧提出解决之策。从价值多元化的角度说来,我认为并不是中国乡村的价值观要和城市价值观分庭抗礼,它可以式微,但是绝不能够被消灭,也不应当被消灭。人人都要有资格决定自己要过哪一种生活,无论是乡村的还是城市的,我们被赋予选择权的前提是我们有得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