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读后感3000字

《论自由》读后感3000字:

在繁多的书籍中,第一眼我就选中了《论自由》。在现在的社会中,没错,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也仿佛自己确实身处在自由的社会中。但事实上,美国窃听门等事件的存在,侵犯了我们的自由。也正是出于对实现真正自由的渴望,促使我想要看看十九世纪密尔所著的《论自由》,我总是相信优秀的前人的思想与后人的思想总是有相连的共同之处。

这是本不厚的书,只有五章的内容分别是导论、论思想和讨论的自由、论个性为福祉要素之一、论社会对于个人的权威之限度和若干应用。

第一章导论,密尔说明了自己所要写的自由是什么,不是所谓的“意志之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即社会可以合法的施加于个人的权力之性质与界限。书中阐述了以前人们认为的自由是“爱国者对统治者施加于群体的权力设定其应当受到的一些限制”,这会使得统治者与人民在利益上有所对立。但是现在密尔所要强调的是,统治者与人民一致起来,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应当是全体国民的利益与意志,统治者对全体国民有效的负起责任,可以及时的被全体国民所撤换,而且全体国民能够信任他们,所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之行使是它自己能够支配的。这段话很好理解,也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现在大多数民主国家所采取的形式,譬如美国等国家。

《论自由》读后感3000字.jpg

但是这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多数人的暴政”,当社会是暴君的时候,它实施暴政的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采取的行动,因此只预防政府的暴政是不够的,还需要预防主导的观点和情感的暴政,从而迫使一切人格都按照社会的模型来塑造。我也认为思想上的暴政比实际上实施暴政的手段要可怕得多,但我觉得更可怕的是在实施这种暴政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发现。比如说同性恋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自己有朋友是同性恋、是双性恋,因此对他们的关注更甚至于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更多了,以及有了更大的包容。当我与一些人在聊天聊到同性恋的时候以及看到一些新闻的时候,仍然能感觉到这个世界对同性恋的“暴政”,这个大的社会在迫使同性恋按照社会的期待也就是异性恋发展。但与此同时有个趋势是越来越多人可以正确看待同性恋。上学期还是团支书的时候,我记得每个月都要做的团日活动中,有一次就是全部同学一起写明信片送给陌生人或者身边的朋友,而那一天正好是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日,于是我写的明信片便交给了我的同性恋朋友,以自己的力量告诉他们,他们不是不正常的,同时我也特别开心有国际不再恐同日、同性恋自豪日、紫色纪念日等节日。

这也符合密尔所说的人的自由之恰当领域。这个领域包括第一,意识的内在领地,它要求广义上的良心自由,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在所有话题上意见和情操的绝对自由。第二,这个原则还要求趣味和志向的自由,按照我们的性格特质来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的自由,随自己喜好去做事的自由,当然也要承担可能产生的后果。第三,在同样限度之内,从这种每个人的自由可推导出个人间相互联合的自由。因此从这个领域中我推断出如果一个社会中的这些自由是绝对的、被尊重的、不受限制的,那么这个社会才可以被称作为真正的社会。现在的美国被人称为自由的国度,但是如果按照密尔的说法,我想即使是美国,也不算是真正的自由,只是多种文化的共存,也是有冲突、碰撞以及分歧产生的。但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写作自由等自由绝对是构成美国政治的一部分的。

事实上,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下面这部分了。在世界上,哪怕全人类的意见一致,只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那么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不应该不同意持有该意见的人。无论这个意见是对还是错,都会产生错误。因为时代并不比个人更不可能出错,每个时代都曾持有许多被后面的时代认为不仅错误而且荒谬的看法。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有关物理学的知识、地心说、欧洲的放血治疗法……这些我们都不陌生。所以确定的是,现在流行的很多看法将被以后的时代所抛弃,就像现在的时代抛弃了许多以前的旧看法一样。

而在看本书之前,也许我会反驳,公共权威即国家禁止有些思想的流通是出于对政治、对社会安稳的考虑,比如说国家对一些邪教思想等的禁止、对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要素的流通的禁止,这些禁止的举动对人民来说是好的。但密尔对这个问题也算是有回答,“一个观点因为在各种竞争的机会中未被驳倒,因而被断定为真,这是一回事;为了不允许反驳它而断定其为真,则是另一回事:这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当我看到这番话的时候,赞同密尔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反对,那么还是拿邪教做例子,国家不禁止打击邪教里的思想,那么要等到邪教思想普及全国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了,这个时候被人们反驳为错误岂不是晚了?为什么不让其冒出苗头后就禁止呢?这个时候我就开始佩服作者,因为他简直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对这个问题也是作了解释——在人类当中,为什么在整体上是理性的观点和理性的行为占优势呢?读后感www.simayi.net如果确有这种优势(必定有的,否则人间事务就会并且一直处于近乎绝望的状态),那么,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心智的一种品质,它是有智慧或有道德的存在者当中每件高尚事情的根源,也就是说,人的错误是可以纠正的。我对这番话的理解是虽然一个国家里面因为拥有真正的自由,所以有各种各样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思想在这个国家中传播,那为什么那些正确的思想会更占优势呢?是因为人的错误是可以纠正的,错误的想法与观点会屈服于事实与论证。

刚开始我是带着问题来看这一章,这个问题是在思想自由其实在当时已经被大多数国家认可并接受的情况下,为什么密尔仍然要花大篇幅来阐述呢?在看完这一整章后,我发现了他的逻辑思维真的很缜密,人们都知道要思想自由,但实际上自己潜意识里就会为自己辩护。在对待一件对自己来说完全没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一定是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的。但是一旦这个事情涉及到了我们自身的利益,我们会将天平不由自主的偏向有利于自己的这一边;或者,当我们要反驳的是一群支持与普遍人们所想相反的人时,这本身对这群人就是很没有优势的,因为一个是支持的群体比较大且认为自己的观点想法是符合真理的,而另一个支持的群体却比较小发声的人少。我算是一个比较关注微博的人,因此我对这种情形的发生也算是常见了。比如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都在鄙视“穷人思维”,因为这代表的是短视、思想很有限制、思维有天花板等等一系列不算褒义的词。可以说这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了,也有不少的书在阐述穷人思维富人思维。但是,有人开始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认为这个词的背后,站着的是没有经历过真正贫穷苦难,却怪罪穷人没有格局的“精英”,并且举了诸多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场“辩论”对前者来说本来就是有优势的。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会是本可能很枯燥的书,但是出于开头我所讲的原因我选择了这本书。但事实上,再仔细看完这本书之后,会发现这是本反驳诸多看似“正确”的观点的书,是本不仅仅给政府给权威看的使警觉的书,也是本让普通个人(比如我)深感不能跳入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被大多数人冲走而应该保持个人的观点的书。尤其是身在一个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我觉得自己更加要保持这种对自由的崇敬,而不是成为反驳压垮少数观点的人。也是这本书,让我感觉真正的在和作者密尔对话,在讨论,在辩论。经典让人想要一看再看,一翻再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