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公孙龙之打开中国哲学的逻辑大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所在的很大一点就是中国哲学中模糊的逻辑概念,中国哲学家们确实从未尝试通过系统且完整的形式逻辑论述来阐明观点。但公孙龙通过汉字构建起的逻辑思维模式足以称得上是打开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大门,后期的墨家和道家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中国哲学逻辑体系。

公孙龙的思想理论多围绕着“名实关系”而展开,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出于论辩的需要,“名辩学”的地位陡然提升,以名家为中心的名辩思潮愈演愈烈。虽说当时大多数的思想家都认为公孙龙一类的“辩者”只不过是在单纯地玩文字游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无限趋近“纯粹理性”的思想无疑将中国哲学带入了新的世界。

公孙龙以“正名实”的思想为中心论题,在《名实论》中奠定了他的学说中逻辑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探究事物的同一性,确定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接着,公孙龙在他“白马非马”“离坚白”等理论中进一步表现了逻辑思想的具体运用。公孙龙的思想理论对后世造成了极大影响,包括《易传》对《易经》中八卦概念的详细阐释和规定,还有后来《墨子》和《荀子》中“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的主旨,都体现了名家这种辩证逻辑的影响。

公孙龙之打开中国哲学的逻辑大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jpg

中国早期的哲学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对“天道”和“人道”逻辑关系的探索。譬如说,道家通过追求人的自由存在圣神的心理境界中接触“天道”,而儒家则渴望从社会伦理关系上找寻到“天道”。自名家以后,我们能发现,各家的思想观念都被内在的逻辑所驱使,不同的思想突然被联系在了一起,人们找到了一个理解百家思想的突破口,即不变的逻辑。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相同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开始将思想重心放在探讨思维过程本身恒定不变的规律上,这种不变的规律即为逻辑。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哲人们无一不渴望寻求到一种至真的理论,依靠它去解决万事万物所存在的一切问题。读后感·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真理的追寻从未改变,而我们首先要明确,“真理”一定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只有掌握了某些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才能说得到了真理。

在对“天道”和“人道”的追求中,公孙龙确确实实为中国哲人的思维开辟了一块净土,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理论的提出有着开创意义,同时,他的论辩技巧和逻辑推理方式也为后期中国哲学完善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逻辑的缺失是中国哲学向来被人所诟病的方面,这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为新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出处: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公众号),作者:王祉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