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是罪孽,亦是福祉——读《活着》有感1500字:
首先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作者余华。作者余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97年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现就职于杭州文联。1983年开始创作,代表作品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活着》被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家评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源于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来表达这种抗争命运的精神,于是《活着》就在1992年问世。
这本书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小说悲惨的情节里,余华将每一个人物塑造得鲜明、形象。主人公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嗜赌成性的少爷,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表面上对福贵严厉呵斥,但在福贵赌博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去阻止他,以至于后来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福贵的妻子家珍原来是一个千金小姐,她漂亮善良,在福贵一贫如洗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福贵的女儿凤霞就是开头视频里的那个小女孩,没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可能不明白,原来是福贵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变成了哑巴......小说采用象征的手法,把死亡象征活着,表现了卑微的人们与命运抗争的生活情景,就像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去,再现了逝者已逝,但对活着的人是一种折磨,一种考验,让福贵真正感悟到了活着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美国《时代周刊》对《活着》做出了高度评价:“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张爱玲曾说过“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史铁生也说过“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这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不就是作者余华所要诠释的“活着”的真正意义吗?
我们班许多同学都看了这本《活着》,并且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收集了一些同学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怎么说吧。读后感www.simayi.net丁佳欣同学说:“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总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徘徊,却忽略了自己和别人真实的内心感受,等到心灵上的东西已经失去时,却在后悔与追忆中度过。”朱子龙认为“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世上的因果关系皆有定数,要让你享的福和吃的苦成正比”。邓意红发自内心的感慨:“在活着的时候因享受当下,不要因为外在的影响而让你失去所有。”巫紫云由衷的感叹:“人活着不容易,别因为有钱而去炫耀。我认为只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爱你的人就足够了。现在我们只要珍惜当下,好好努力,来迎接更好的明天。”邓新雨也说:“有些人没了生活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富贵告诉我们,活着就有意义,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是的,分享完了之后,相信每个同学都产生了心灵深处的共鸣。
当读过这本小说之后,我相信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变得更加厚重,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会有勇气,更加从容,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就像书中所说的“最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最后离开也是不得不离开”。是的,“活着”这个词语在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进攻,也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生活给予我们的苦难和不幸,无聊和平庸,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热爱生活,坚信向上攀爬的那条路,更让人,热血沸腾。
同学们,活是罪孽,亦是福祉,这本书是值得阅读的,品味书中的人生百态,我不怕千万人阻挡,我只怕自己投降。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笑对它。那你呢,心里是不是已经有答案了?作者:周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